蜀汉常设四个镇守都督——汉中、永安、江州、庲降,分别镇守四个重要的战略区域,其中在巴东郡对外防御东部的便是永安都督。
永安原名鱼复,乃是汉末益州牧刘璋所设巴东郡治所。
后来刘备夷陵兵败,一路退至鱼复,停驻不动并改鱼复为永安。
刘备不放心回成都,坐镇永安直到去世,自然是担心东吴的兵锋会突破此地。
永安的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它扼守三峡入口,阻控长江水道,相当于蜀汉的东部大门,得之则益州稳如泰山,失之则外敌鱼贯而入。
当时虽然两国逐步达成和解,但东吴的军队依然还屯于巫县,实际形势依旧严峻。
所以刘备改名的寓意不难猜想,是要坚守此地,永保蜀汉安定。
刘备死后,他的意志得到了贯彻,直至政权灭亡,蜀汉共历五任永安都督,他们分别是:
李严、陈到、宗预、阎宇、罗宪。
1、李严,字正方(任期:223年—226年)刘备在白帝城永安宫重病缠身之际,心中挂念的仍是蜀汉政权的安定。
这个新生的政权刚刚遭遇重挫,永安的防守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之一。
经过一番权衡挑选,刘备最终选定李严。
此时李严得蒙刘备赏识,已成为蜀汉政坛仅次于诸葛亮的重臣,他将在刘备去世后,担当第一任永安都督,扛下守卫东大门的重责。
能被刘备看重,李严绝非是泛泛之辈,算得上是文武全才,可独当一面。
起初,李严在南阳郡为吏,以才干显名,于是荆州牧刘表选拔他进入郡县中任职。
曹操南征时,李严正担任秭归令。听闻刘表之子刘琮开城投降,李严不耻降曹,顺势进入益州投靠刘璋。
刘璋用李严为成都县令,任上李严政绩卓然,再度显名。
建安十八年(213年),刘璋任李严为护军,费观为参军,率军前往绵竹抵御欲取西川的刘备。
最后,李严和费观率军投降刘备,给了在这一年饱受煎熬的刘备一个大大的惊喜。
平定成都后,论功李严被任命为犍(qián)为太守、兴业将军。
在太守任内(214年—222年),李严修桥铺路,政绩斐然,颇得民心。
又在刘备进攻汉中期间,先后镇压了豪族马秦、高胜等的起义,以及越嶲(xī)郡少数民族首领高定的叛乱,使蜀汉后方转危为安,令刘备得以安心与魏军鏖战。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兴业将军李严成为汉中王劝进表中11位领衔人物之一,获有拥立之功。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加李严为辅汉将军,兼任原郡郡守如前。
章武二年(222年),刘备伐吴败回,召李严入永安宫,任命他为尚书令。
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重,李严与诸葛亮一道受诏托孤,遗诏命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守永安。
李严在永安都督上履职三年,直到建兴四年(226年)卸任,他领衔的东部防线做到了稳如泰山,刘备没有看错人。
这期间蜀汉度过了先主崩殂的危险期,诸葛亮也完成了南征,巩固了大后方,李严的镇边之功不容抹杀。
2、陈到,字叔至(任期:226年—约247年)陈到是蜀汉第二任永安都督,原是刘备在豫州所收宿将,名位仅次于赵云,以忠勇著称,因而得刘备信重,统领精锐亲卫白毦(ěr)兵。
刘备在永安时,陈到率白毦兵随护左右;刘备去世后,陈到以护军身份辅佐李严镇守永安。
建兴初年,陈到官至征西将军,封亭侯。
建兴四年(226年),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发兵伐魏,于是想调永安都督李严率军镇守汉中。
但是李严百般推脱,一番拉扯之下,最后以大局为重的诸葛亮选择妥协——
李严移屯江州,护军陈到接替永安防务,成为新任永安都督,但仍归李严统属。
之后,陈到在永安都督任上直至逝世,之后由宗预接替。
由于陈到的卒年不详,根据宗预的上任时间推测,陈到的卸任时间大约在247年,任期长达20多年,应是历任永安都督之最。
蜀吴关系虽然日趋和缓,互有往来,但从陈到长期镇守永安的安排就可看出,蜀汉从不曾松懈对东吴的提防。
交流归交流,合作是合作,但要真敢因此忘记国耻,放下戒备,那就离下一次国耻不远了。
陈到镇守永安期间,蜀汉经历了诸葛亮北伐、丞相诸葛亮去世(234年)、丞相蒋琬去世(246年)这三个重大节点。
每一个节点对蜀汉都是严峻的考验,而有陈到这样的忠臣宿将镇守东线,朝廷上下可以高枕无忧。
3、宗预,字德艳(任期:约247年—258年)宗预是荆州人士,起初随张飞入川支援刘备,平定蜀地诸郡县。
建兴二年(224年),宗预因贤德被丞相诸葛亮辟为丞相府主簿,后来逐步升任参军、右中郎将。
宗预曾两度出使东吴,一次是诸葛亮去世后,一次是蒋琬去世后,都是为了维护两国外交关系稳定。
他在外交过程中,抗直不屈,有礼有节,受到孙权赏识,完满达成出使任务。
第二次使吴归来后(约247年),宗预官拜征西大将军,并接替病逝的陈到成为第三任永安都督,时年已然六十多岁,堪称老当益壮。
景耀元年(258年),宗预因病被召回成都,后来又升任镇军大将军,领兖州刺史。
宗预镇守永安期间,蜀汉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丞相费祎被刺身亡(253年)更是出现了再无贤相当朝的局面,黄皓趁机勾结陈祗(zhī),开始干预政事。
但不论朝堂如何混乱,永安有宗预坐镇,始终固若金汤,无敢窥伺。
4、阎宇,字文平(任期:258年—263年)阎宇是荆州人士,在蜀汉素有才干和功劳。
他曾担任蜀汉第六任庲(lái)降都督,出镇南中。
阎宇为人勤勉,处事精细,但在南中的威望和政绩都比不上前任庲降都督马忠。
延熙二十年(257年),东吴由孙綝掌权乱政,引发朝廷动荡。
东吴骠骑将军施绩担心东吴内乱会令曹魏趁虚而入,便秘密联络蜀汉,希望能够提前做好应对。
于是,蜀汉派遣时任右将军的阎宇率领五千军队入驻永安,增强防守,以便见机行事,接应施绩。
如此一来,当转过年宗预病退时,身在永安的阎宇便顺理成章地接任了永安都督。
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兴兵攻伐蜀汉,后主刘禅命令阎宇率兵回援,方才卸任。
阎宇的才干虽然不及历任永安都督,还曲意逢迎中常侍黄皓,为人所不齿,但当时蜀汉人才凋零,相比之下,已经算是“矮子中的高个”了。
我们从中不难看到,即便人才凋零、宦官乱政,蜀汉对于永安的防御始终没有松懈,先主的意志于此始终传承,令人感到欣慰。
5、罗宪,字令则(任期:263年—蜀亡)罗宪是蜀汉最后一任永安都督,虽然在任不到一年,但却令人十分钦佩。
他原本为荆州人士,随父亲罗蒙入蜀躲避战祸,罗蒙在蜀汉官至广汉太守。
罗宪少时以才学闻名,师从谯周,为人正直严整,轻财好义。
延熙元年(238年),蜀主刘禅立其子刘璿为太子,罗宪被选为太子舍人,后历任太子庶子、尚书吏部郎、宣信校尉。
他还曾两次出使吴国,均都出色完成使命,被吴人所称颂。
景耀元年(258年),接替费祎的陈祗病死,黄皓开始专政,大臣纷纷依附,但罗宪坚正不屈,不愿趋炎附势,令黄皓恼火不已。
于是,碍眼的罗宪便被贬为巴东太守,给当时的右大将军阎宇当副手。
没想到,这件坏事却歪打正着,使得罗宪最后成了永安都督。
景耀六年(263年),曹魏兴兵伐蜀,阎宇奉命回援,留下两千兵力命罗宪镇守永安。
同年刘禅在成都投降,蜀汉灭亡,罗宪万般不甘之下,也只能先做好本职事务,维持秩序,整肃军民。
东吴听闻蜀汉灭亡,连忙发兵攻打永安,企图瓜分地盘。
罗宪痛斥东吴:“我国倾覆,吴国是唇齿之邦,不抚恤我们的灾难,却背盟违约、从中求利,主上已经投降于北方,臣子还能去东边求福吗?况且大汉已亡,吴国如何能得长久,我们岂能去给吴国当降虏!如今困处孤城,百姓无主。吴人趁此混乱之时,胆敢派兵西进,应与其决一死战,以定士民之心。”
之后,罗宪击退吴军的第一波攻势,惹得吴主孙休大怒,命陆逊之子陆抗领兵再攻。
永安城就此被围困长达六个月之久,罗宪坚定不移,死战不降,直到曹魏出兵解围,吴军方才无功而返。
战后,司马昭立即拜罗宪为凌江将军,封万年亭侯,又恰逢东吴的武陵郡四县全叛,于是又命罗宪监巴东军事、使持节、领武陵太守。
曹魏改晋后,司马炎依然优待罗宪,封罗宪为西鄂县侯,进位冠军将军、假节。
后来,罗宪回到巴东主持军务,立马发兵攻取了东吴的巫城,并上书陈奏伐吴之策,誓要一雪国耻。
泰始六年(270年),罗宪卒于任上,被追封为安南将军,谥为烈侯。
虽然罗宪没有看到东吴灭亡,但他也为之倾尽全力,给予了东吴响亮的还击。
先主的意志始终不曾断绝,蜀汉的国耻一日不曾或忘;
先贤莫忧大仇未报,自有后辈前赴后继!
结语自打刘备设立永安重镇以来,蜀汉传承五代永安都督,均为一时之选,他们始终紧守国门,从未有失,甚至在国灭后仍在奋战,这便是居安思危、国耻不忘的“永安精神”。
历史的长河川流不息,景色在变,但真理始终如一:
轻视军事的国家,必将遭受外敌的挞伐;
忘记国耻的民族,必将遭受更大的屈辱。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头条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原创不易,抄袭必究,如若喜欢,请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