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法名人曹全的事迹来看,宏大严密的黄巾起义为何失败如此之速

历史快递客 2024-06-09 15:24:11

公元184年,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突然爆发,而且这场起义是在河北、河南乃至京城司隶地区同时发动的,甚至连皇宫都事先安排好了内应。这场起义无论组织之严密、谋划之精细、首义之人多在历代农民起义中都可以称得上是空前绝后的。

可令人诧异的是,这场起义不仅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竟然持续不到九个月时间就被彻底扑灭了,不要说与后世的黄巢、李自成等人相比,就是与宋江、方腊之流也无法相提并论,原因何在呢?

有人说是因为洛阳的内应过早暴露,导致起义军仓促起事、准备不足;有人说是因为张角突然病逝,让起义军失去了领导核心;有人说是三大中郎将太能打、汉军战力仍在;有人说是两汉四百年的延续,皇威赫赫,人心仍然归汉。

其实这都是些细节问题,绝不改变大局。历代起义仓促起事的多了,何况黄巾起义一发动便是遍布天下;张角的死很大原因是战事不利的结果,而不是他的死导致了战斗不利;三大中郎将虽然是能打,但远谈不上旷世名将;何况要是人心归汉,那就根本不可能发生如此大规模的起义了。

那真正的原因在哪里呢?让我们从一位书法界名人的生平事迹来看看。

书法界有位名人叫曹全,恰恰是那个时间的人。他的名声可于王羲之、柳公权等书法名家并重,但他本人并不是书法家,他的知名度来自于他的墓碑,这块埤立于公元185年,也就是黄巾起义失败后的次年,出土于明朝万历初年,现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与大唐三藏圣教碑、玄秘塔碑、唐多宝塔感应碑等并称书法界的至宝。

根据碑文的记载,曹全出生于关中望族,凭借着骁勇善战获取了无数军功,官至槐里县县令,后来因为弟弟病故,辞官回家主持家族事务。党锢之变时,曹全也遭受到了牵连,直到184年三月,曹全才被再次启用。

黄巾起义之时,关中也有人响应,曹全家乡合阳县的豪杰郭家等人举起了反旗,甚至攻占了县城,大有席卷四方之势,消息传到洛阳,大臣因为曹全的名望都推荐他回乡平叛。曹全回乡后,借助家族的势力,迅速统筹各种资源和力量,很快就剿灭了郭家,甚至对参与起义的人实施了残酷的斩草除根政策。

之后,曹全又联合本地士绅,出钱出粮,抚孤慰老,周济贫民。曹全的大女儿桃婓精通医药之术,还精心配制了“神明膏”,发放给生病受伤的百姓,很快便收揽了人心,恢复了秩序。百姓们也纷纷回家重新耕地、商店重新开业,东汉的统治也完全恢复。

虽然说逝者的碑文肯定会有溢美之词和夸张之处,但主要的事迹是不会虚构的。从碑文中来看,郭家和曹全都是合县人,但却代表了两种势力:郭家是穷人,希望借助黄巾起义打翻现有的秩序,实现财富的再分配;而曹全是当地豪族,希望维护现有的秩序,保住既得的利益。

两者对此起来,曹全的实力肯定是占绝对优势的:东汉的地方豪族不仅霸占了人力、财力、武力等方面的主要资源,而且垄断了知识,包括军事和政治知识;郭家这样在人想凭借一场起义就直接打倒曹全这样的人,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黄巾大起义之时,有无数个曹全,也有无数个郭家,他们在不同的地方相遇,发生着不完全相同、但却类似的故事,故事的结局也几乎大同小异,这也就注定了黄巾起义最终无法胜利的根本原因。

至于三大中郎将和他们麾下的曹操、孙坚、刘备等英雄豪杰,只是起到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让这一进程加剧而已。像曹全这样的地方豪强,在地方上有很强的势力,是帝国基层的实际掌控者,他们强大而丰富的资源,才是扑灭黄巾起义的决定性因素。

2 阅读:26

历史快递客

简介:专注军事、历史类写作,历史需要思辨,分享是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