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家一门三院士,可其孙子为何说:梁家三代人,都是失败者

虫洞看文化 2024-03-24 13:06:49

1995年,一位央视主持人,采访梁启超的孙子梁从诫时,一脸好奇地问:

“您家的家风是什么?

您的爷爷梁启超有什么育儿之道,能把子女都培养得这么优秀?

一门三院士!”

梁从诫看了眼主持人,眼里一丝凝重,说: “我们梁家三代人,都是失败者。”

话一出口,主持人愣了,都是失败者?这不是在凡尔赛吧?

梁启超家一门三院士

1

梁从诫的爷爷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绕不过的人物。

梁启超将西学引入中国,是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

他学贯中西,十分博学。

《少年中国说》中:“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

这首诗曾令无数少年为之振奋,也一直是中学课本的必学一课。

除了学术成就,在培养子女上,梁启超也很有一套。

他一共九个子女个,九子皆才俊,还培养出了一门三院士。

分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学家梁思礼。

梁启超9子女

而梁思成唯一的儿子梁从诫,是环保专家,也是大家。

在外人眼中,这个家族妥妥是高门大户、名门望族,个个孩子成就不凡。

可为何孙子梁从诫还会说“三代都是失败者”?

梁启超9子女

2

先看祖父梁启超。

梁启超是维新运动的领导者之一,组织了戊戌变法。

这在当时是维新派和守旧派的一次大战,可103天便落幕了。

1898年,25岁的梁启超,孑身一人,从天津乘船,逃亡日本,那时的他,还没有从戊戌变法失败的悲痛中走出。

用梁从诫的话说,当时的梁启超,除了热血,什么也没有。

这件事一直是爷爷心里绕不去的坎儿。

梁启超为了保存力量,与他的老师,也是戊戌变法的另一位领导者康有为,都选择了逃亡。

他不像谭嗣同,“以流血唤醒国人”为由,和其他五人成了“戊戌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斩首,让戊戌变法落下帷幕。

选择逃跑是梁启超的耻辱吗?当然也不能这么说。

就算梁启超当时留下来,与六君子一同就义,也改变不了变法失败的大势。

梁启超

1912年,梁启超终于回到了离开14年的北京,这时清朝已覆灭,曾经的追杀令早成了一张废纸,他开始重新各地奔走,投身新运动。

可军阀混战的当时,任凭梁启超再怎么努力,他能做的和他的理想仍相距甚远。

他作为之前的“维新者”,后来和胡适等人一比,还被称为了“保守派”。

梁从诫说:“直到爷爷去世,他看到的中国,依旧不是他心中的中国。”

梁启超

3

再看父亲梁思成。

1928年,他28岁的父亲梁思成,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毕业,25岁的母亲林徽因,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学士毕业。

两人学业有成,准备回国。

可他们没有直接回国,而是听从梁启超的安排:

“不必着急回京,可去欧洲旅行,考察古建筑。尤其要去法国、意大利等国。”

梁启超年轻时留学日本,深知要想改变当时的中国,必须得学习西方。

而学建筑,开阔眼界是必须的。

这次欧洲行,让梁思成林徽因深入考察了欧洲的古建筑,也让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

回到国内,两人一头栽进中国古建筑保护中。

梁思成绘独乐寺测绘图手稿

他们在北京、山西、河北、云南等地大量测绘,发现了很多唐代、辽代、宋代的古建筑等。

1936年,林徽因梁思成在北京考察古建筑

很快,梁思成林徽因成为了中国建筑学家。

他们一起完成了《中国建筑史》,这是第一部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建筑史著作。

可到50年代,社会大背景变了,一些人希望将北京打造成一个新城市,具有新时代感。

可梁思成林徽因坚决反对拆除古建筑,这让他俩被称被“守旧派”。

梁思成言语耿直,常坚定地表达自己的反对意见,说话很冲,当然,结果可想而知,他们的意见并没有被采纳。

1958年,梁思成趴在正在拆除的北京城墙上,放声痛哭。

他反复说:“50年后你们会后悔的!”

北京城墙

而当时在建筑界内,还有一派是创新派。

他们觉得梁思成一心栽到古建筑里,将古建筑看得十全十美,把古建筑凝固了,还总结出各种“法式”。

这等于做设计时,给自己定出了很多条条框框(所谓的“法式”),局限了自己,使建筑的道路愈走愈窄。

创新派觉得古建筑毕竟属于古代,已经无法解决现代人的居住需求。

梁思成

当时设计城市高层建筑时,梁思成自己也说:“困难突出,常常是设计时最大的苦恼。”

虽然如今,梁思成一直被认为是神话一般的存在,是中国建筑专业的开山鼻祖。可他在当时的时代,的确有很多的无奈。

梁从诫就曾经在《薪火四代•前言》中说道:

“他(梁思成)在中年后,先后失去了自己的健康,妻子林徽因,还有治学的锐气。”

梁思成晚年上课

4

最后看梁从诫。

子承父业是中国的传统。

梁从诫的名字中,“诫”来自北宋著名建筑学家“李诫”。

李诫写了我国古代第一本建筑工程著作《营造法式》。

可以说,这本书就是古代建筑从业者的葵花宝典,而在梁思成林徽因的眼中,李诫就是建筑师的鼻祖。

梁从诫名字的“遵从李诫”之意,可以看出他们对古建筑的致敬。

当然还有对儿子寄予的厚望。

他们希望梁从诫能子承父业,将中国古建筑保护,继续发扬。

林徽因与梁从诫

可惜,事与愿违。

1950年,梁从诫因2分之差,没有考上清华大学建筑系。

而作为建筑系主任的梁思成,并没有给儿子“特别照顾”。

但对梁从诫来说,这反而让他松了一口气,心里一阵窃喜。

原来,林徽因去复核考卷时,看到儿子写在卷子上的一句话:

“我不喜欢建筑,我喜欢历史。”

这让她大惊,不过还是尊重了儿子的选择,梁从诫考进了北京大学历史系。

如果沿着历史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梁从诫会是个历史学家,像父母那样做学问。

梁从诫

可命运再次转折,一次偶然的机会,梁从诫接触到了环保,从此人生便转了方向。

他去各地考察,看到树木被砍伐,水土流失严重,于是开始大力倡导环保理念。

1994年,梁从诫创办了“自然之友”,这是我国最早的民间环保组织。

他开办教师训练班,从教育入手改善人对环保的意识,而培训场地是一片荒地。

他真诚地说:“这个国家是我们的,总得有人扫吧。”

可当时大家一心想填饱肚子,过上富余日子,远没有今天的意识。

而环保这条路的艰难,还不只在外部。

对梁从诫来说,他说话直截了当,憎恶分明,这让他得罪了不少人。

一次,他去海南考察海滩环境,在沙滩上捡了满满一袋的垃圾。

吃饭时,他将专门带来的垃圾,撂在了某领导面前,领导脸色大变,现场一度尴尬。

还有一次,梁从诫去某企业去做演讲。

他说大自然已经快要超负荷,请求大家慢一些,给土地一些修复的时间。可结果可想而知。

他和爷爷、父亲一样,常感到孤独,觉得不被人理解。觉得自己一次次努力,又一次次失败。

梁从诫在清华园一直骑自行车倡导环保

5

梁从诫曾多次说:“我们梁家三代人,都是失败者。我们三代人的最大悲剧,是面对的选择越来越小。”

他眼中:

祖父梁启超,在清朝末期坚持戊戌变法,为中国寻找出路,最终以失败告终。

父亲梁思成,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护北京城墙,奋力呼吁,也是失败。

而他自己,为了环保事业,身体力行,也未见成效。

他觉得,祖父眼里看到的是全中国;父亲专注的是古建筑,而自己天天和垃圾打交道。

他们的关注点越来越小。

不过他也说,祖孙三代,即便孤独、无助、受到打击、嘲讽,可还是在坚持。

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点——社会责任感。

也正因如此,他又补充说:

“在屡战屡败之后,我们愿意屡败屡战!”

今天看来,这不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脊梁吗?

从古到今,任朝代更迭、世事变化,可大家所谓的家风,代代相传。

梁从诫从自己的角度看,觉得“三代人都是失败者”,但放到国家的大背景下看,他们都胸怀国家,是时代的持灯者。

所做的一切,也都源于对这个民族、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持灯呐喊者!

0 阅读:0

虫洞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