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传统武术怕是真的后继无人了

书蕾看体育 2023-09-02 09:22:07

中国的武术声名显赫,享誉全球,这要归功于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的推动。然而,传统武术在现实中究竟呈现何种风貌,与小说和影视剧中的想象有多大差距呢?传统武术的继承者表示:20年后,传武怕是要后继无人了。

自从1963年首次登上银幕以来,《倚天屠龙记》已经历了14次翻拍。从尔冬升到郑少秋,再到李连杰和邓超,再到如今的曾舜晞,扮演张无忌的演员一代又一代更迭,六大门派也不断更换。

少林和武当等门派在小说和影视剧中频繁出现,但在真实社会中,除了少林寺和武当山这两个实际存在的地方,其他门派几乎难以追踪。

然而,武林门派的成员们穿着却让人联想到古装戏服,有网友开玩笑说:“确定不是横店跑出来的群众演员吗?”理想中的巅峰对决没有上演,反而有掌门人被普通人给闹了个翻天。想象中的武林大会竟然变成了一场闹剧。2017年,第二届天山武林大会在天池风景区举办,但鲜有人知晓。

在想象中,习武之人应该像龙行虎步,非凡视瞻,然而现实中却缺少仙侠之气,多了些尘世的喧嚣。

河北沧州被誉为“武术之乡”,号称有10万习武者。在这个现代化的城市街道上,仍然存在一些武馆开设并招收学徒,但是人员稀少,昔日的辉煌已不再存在。

武术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时期颜延之的《皇太子释奠会作》诗中,描述了偃闭武术,阐扬文令的情景。当时的武术指的是战争技能。

自先秦时期起,习武之风便开始萌芽,汉代出现了模拟击刺攻防的活动,逐渐脱离了军事训练的范畴,形成了武术的初期形态。门派的产生有记载于《汉书艺文志》中的《剑道》篇,这是最早记录武术形式成为独立流派的文献。

到了两宋时期,战乱频繁,为了保护家园,民间开始出现一些专门习武的组织,如锦标社、角抵社和英略社。随后,元朝禁止了私人拥有兵器和练习武术的行为,习武被禁止,武术的发展陷入了低谷。

明朝时期,武术解禁,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拳种流派。《纪效新书》和《陈纪》等文献记载了当时的“宋太祖二十二势长拳、六步拳”等武术流派。明末清初,火器成为战场上的主要进攻手段,所以近身格斗发挥的威力越来越少。武术走入民间,进入了一个繁盛的阶段。民国时期,仅太极拳就出现了上百个新的流派。

现代意义上的“武术”一词的广泛使用始于1910年之后。1927年,张之江创办了“中央国术馆体育传习所”(当时称为国术),旨在培养军队教官、高等学校教员以及公共体育场所指导员。

“武林”一词指的是地名或城名(杭州又称为武林)。宋末周密著的《武林旧事》中描述的故事都发生在杭州。

“武林”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宫白羽1937年的小说《十二金钱镖》中,描述了俞氏的金钱镖技艺在武林中独步一时,俞氏以拳、剑、镖三种绝技在武林中竞逐。从此,“武林”一词专指武术界,并一直沿用至今。

在武术界,门派的定义被大多数人所认同。在中国传统武术中,门派是由一位或一群宗师级人物创立,基于共同的武学理念、师承、地域、风格和特点,在历史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和传统文化内涵的技术体系。

在武林门派中,有南方拳法流派和北方腿法流派之分。南方拳法流派注重近身短打,拳术较多,腿法较少,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有一种说法是,早年练武者多生活在江南的船上,船在水面上行驶,动荡的波浪中行走,因此步法稳固。南方拳法流派常见的有咏春拳、五祖拳等,其特点是灵活多变、上肢搏斗为主。

广东地区武术流派,以拳法为主,很少用腿攻击,其中以咏春最有代表性。

北方的武术风格独具特色,舒展大方,蹿纵跳跃的动作极为明显。在黄河流域等地流行的武术流派表现出桩步稳固、招式凶猛激烈的特点。打斗演练时常伴随着呼喝之声,气势惊人,注重下肢的踢打技巧。例如,翻子拳以双拳快速如雨般密集攻击,一挂鞭则以脆快的动作打击敌人,八极拳则动作犹如绷弓一般,发力如雷霆。

山东齐鲁大地流行的门派有螳螂拳、华拳等。早年间,甘肃、宁夏等西北地区的居民多为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常常受到虎豹豺狼的袭击。为了保护牲畜和自身安全,人们始终手持鞭杆。如今,在大西北地区仍然可以见到这种风俗。

枪法的精妙流行于东部省份。在古代战场中,枪和棍广泛传播,东枪西棍的地域特征逐渐消失,成为各地都有的武术流派。现在仍有石家枪、杨家枪等枪法流派,棍法有东海边城棍、条子棍等。

全国各地都有分布着百余个武林门派。河南有少林寺,广东有南拳,如佛山咏春和蔡李佛。武当山是内家拳的发源地,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等流派。山东的济南和德州地区流行螳螂拳、六合拳、八极拳等。东北三省习练劈挂拳、戳脚等武术。

中国共有129个拳种门派,沧州作为北方武术的兴盛之地,拥有53个拳种,占据了武术种类的40%以上,因此被称为"中国武术之乡"。曾参与沧州拳种普查工作的齐保卫表示,现如今沧州的武术形势不容乐观。一些拳种只有二三十人学习,甚至有些拳种只剩下传承人一家在练习,已经停止收徒,无法继续传承下去。

如今,是否仍然保留着沧州的53种武术拳法,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齐保卫表示:"很多练武术的人都闲在家里,没事可做。传统武术已经走向没落。"

小说、影视剧等媒体对于公众对武林、武术和武侠的认知产生了浪漫主义色彩的影响。武侠小说最早在唐代出现雏形,唐传奇可以视为其初期的雏形。直到元末明初的《水浒传》,快意恩仇的故事对于武术招式进行了一些描写,如武松与蒋门神的鸳鸯脚和玉环步等,但这些描写仅仅是简单的描绘,被视为武侠的起源。清中期的《三侠五义》被誉为武侠小说的奠基之作,故事中描写的点穴、暗器、刀法和轻功等对于后来的武侠小说影响深远。

当时的武侠小说销量很高,街头书店中以武侠为主题的书籍居多。即使像张恨水在连载《啼笑因缘》时,也不得不加入武侠情节,因为武侠在读者中广受欢迎。张恨水直言,报社担心他的作品中没有豪侠人物会减少吸引力,多次要求他写入两位侠客。他勉强地将关寿峰和关秀姑写入故事中,描述了一些传奇般的武侠行动。

甚至在当时的学校教育中,武侠也出现在教科书中。比如世界书局出版的新主义教科书国语读本第二册中,有一节课介绍飞剑之术。报刊上多有报道,年轻人看完武侠小说后,前往深山寻找名师,练习武术的新闻。

武侠小说的巨大影响很快引起了电影界的关注。1921年,上海爱伦影戏院上映的电影《车中盗》讲述了侠士见义勇为的故事,这是武侠第一次登上银幕。随后,《火烧红莲寺》的上映引起轰动,武侠电影开始在中国各地流行。从1929年到1931年,武侠片开始拍摄,短短时间内就制作了250多部武侠电影,占据了全部电影出品的60%以上。然而,当时的电影更多地呈现武侠神怪的元素。

到了20世纪50年代,武侠小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梁羽生创作了《萍踪侠影》,在港台掀起轰动,接着金庸开始他的武侠小说创作,温瑞安、古龙等作家也相继出现,摒弃了旧武侠作品中怪力乱神的元素,开创了结合虚构历史的新武侠写作。

梁羽生、金庸、古龙等创造的武侠小说世界将武术描绘为飞檐走壁、各种神奇武功的代名词。如来神掌、北冥神功、内力、一掌打去天崩地裂等细节描写将公众对武术的认知神秘化。文学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充满奇幻色彩的各种武术招式,甚至练功方法,让公众为之迷恋。

影视剧将文学情节生动化,进一步吸引了公众对武术文化的兴趣。例如,《少林寺》电影的上映使得河南登封成为众多人向往之地,《武当》电影则吸引了许多青少年前往武当山学习武艺。

武侠影视剧通过夸张的演绎方式,让观众对武林产生了向往之情,他们渴望在江湖行侠仗义。这种现象导致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纷纷前往影视剧中描述的地点拜师学艺。其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王宝强看完《少林寺》电影后,前往登封寻师学习武艺。

陈红兵在初中时受到《少林寺》电影的影响,渴望前往登封。尽管他的家距离登封有500公里远,但为了实现心中的向往,他偷偷将家里的小麦卖了一半,得到了大约900元的钱。

陈红兵拿到钱后先坐火车到郑州,再坐汽车去登封,找到了少林寺。他回忆道,当时少林寺周围都是前来拜师学艺的人。来自山东、河北、湖南、广东等地的年轻人纷纷前来学习少林功夫,“甚至有人从云南来,都是为了学习少林武术。”

然而,由于前来拜师的人太多,寺庙无法收徒。陈红兵和其他人一起学习,数百人跪在寺庙门前。后来相关部门派车前来劝陈红兵等人回家,一些人回去了,而一些不甘心的人则在少林寺附近的村庄四处打听是否有人会武术。村民表示愿意传授武术,只需交纳五十或一百元学费。

陈红兵跟随村民学习了一个多月,但发现练习武术实在太辛苦,根本没有电影中演绎的那般有趣。家人找到登封并将他接回了家。后来同学们询问他学武的经历时,得知不能隔空打牛的事实后,陈红兵脸上流露出失望的表情,他表示:“大家都是从电影和小说中了解到的武术,和现实中的功夫不一样。了解了武术的真相后,发现影视剧中那些都是夸张的表演,与实际存在的差距确实存在。”

影视剧和文学作品中对武功的夸张描绘、心法口诀的众多描述,吸引了读者和观众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对武术的兴趣。然而,这也误导了公众对武术的理解。

近年来,随着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一些与武术相关的节目开始出现,例如《武林风》等。这些节目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传统武术的真实面貌。擂台比赛与武术表演的结合,使武术娱乐化成为一种典范。

《武林风》等电视节目以平实的视角展示传统武术的真实状态。神奇的点穴、轻功等功夫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武术学员通过冬季和夏季的刻苦训练追求技艺的精进。这样的节目既满足了观众的娱乐需求,又增加了节目的可观赏性。

传统武术从被影视剧和文学作品神化的状态中走出来,变得实实在在,成为一招一式的艰苦训练。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学到了与传统武术相关的礼仪和知识。

人们逐渐认识到,影视剧中的武术与现实中的传统武术存在明显区别。影视剧采用夸张的手法和精美的镜头剪辑,演员们打得华丽,但这绝对不是真实的传统武术动作。例如,在电影《一代宗师》中,演员张震事先接受了八极拳的训练,但在电影中只是选取了八极拳的动作特点进行表演,如顶肘和贴身靠打。

其他拳种也采用了相同的方式进行影视化处理。武术指导安排编排套路,演员打出来的姿势看起来很漂亮,但实际上只是选取了拳种的基本特点。以八极拳为例,为了吸引观众,人们希望一看就能辨认出这是八极拳的打法,至少不会被看作是外行。但这样的表演并不是真正的八极拳套路。

影视剧对传统武术进行了改变,将其表现形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将传统武术门派神圣化。武术被夸大表现,只是虚张声势,真正修炼武术的人,一辈子也无法达到影视剧中展示的境界。

2012年3月,中华武侠文化节引起了广泛关注,人们关注的焦点不是武术本身,而是少林、武当、峨眉、青城、崆峒、昆仑等门派的亮相。少林、武当和青城派被公认为正统的武术门派,其他门派则未必存在。

作家平江不肖生明确表示,他所创作的小说《江湖奇侠传》中的门派都是虚构的,根本不存在昆仑派、崆峒派等。甚至有人注册商标并宣布重振虚构门派天山派。

金庸创作的16部武侠小说中提到了122个武术门派,其中确实存在的门派如少林派和武当派屈指可数,而更多的是虚构的门派,如丐帮、明教、逍遥派、星宿派、古墓派、金乌派等。

这些虚构的门派在武侠小说的影响下竟然在现实出现以此为名的武馆,比如以“逍遥精华武馆”为名挂牌招生,吸引了不少学习者。

虚构的门派故事如今成为了有传承人的武林门派。这些编造出来的门派,练起来竟不知所云的功夫,却设立武馆收取费用,骗取了那些不了解真相的普通人的信任。

传统武术门派却没有在影视剧的推动下兴盛起来,反而逐渐走向小众化。陈明从7岁开始习武,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练。他坦言,如今的武林门派特别复杂且混乱。首先是人为因素导致的利益争斗十分严重。对于同一个拳种,谁练得更好呢?你说你行,他说他行,彼此都不服气,每个人都想成为拳种的传承人、门派的掌门人。

在争执中,你练你的功,我练我的拳。一个拳种再加上姓氏,就形成了一个宗派。而即便形成了宗派,彼此仍然不相信,互相争吵不休,导致整个传统武林门派越来越混乱不堪。

另一方面,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了普及和推广武术,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规定套路,并延续至今,形成了竞技武术。竞技武术采用了高难度、飘新的评分规则,与体操等体育项目的规则几乎相同。

传统武术的特点在于百花齐放,各个拳种各有不同。然而,现在人为规定了固定的套路,并组织相关比赛,那些成绩优秀的人可以获得二级或一级运动员证书,甚至在考学方面获得免试特招的机会。与传统武术相比,竞技武术更具发展前景,而传统武术的练习者逐渐减少。

传统武术的门派与拳种所特有的技艺渐渐式微。近年来,格斗与传统武术的比武中,格斗往往获胜,将传统武术推至风口浪尖。沧州沙家门武术掌门人杨志刚表示,传统武术是民间武术,与专业格斗并不在同一水平上。无可否认的是,两者的对决本就不平等,传统武术无法与格斗相媲美。

锁喉、插目、踢裆等攻击敌人要害部位的招式,在现代竞技比赛中是禁止的。后脑禁止被击打,更不用说踢裆了。传统武术只剩下直拳、摆拳等一些基础动作。与散打、现代格斗等多元攻击方式相比,传统武术显得劣势明显。

很多武术练习者,他们只能在业余时间进行训练。当工作繁忙时,他们甚至无法保证每天都有时间练习。而散打、格斗运动员每天至少要训练8个小时,训练强度极高。两种不同的训练方法,传统武术无法与散打、格斗媲美。

传统武术的失利导致舆论对其产生怀疑。尽管如此,传统武术仍然需要寻求推广的方法,否则其传承将更加艰难。因此,将武术引入校园成为其中之一的推广手段,然而效果并不如人所愿。李真多次参与此事,他发现从武术传承的角度来看,门派传承人来到校园,校方组织了数百名学生学习武术,但仅仅只是学了一些皮毛。在校园里学习完毕后,没有进一步的发展。

没有专职的武术教师,也没有设立武术课程。当上级检查时,校方临时询问班级老师,有哪些学生在武馆学习武术?报上名字后,便组织武术队为领导们进行表演。有时候请来的武术教师自己也只懂得几个动作,就敢去教授给学生。

请专业教师来教学同样困难重重。大部分高校教师只教授国家规定的武术套路,对传统武术了解甚少。这样下来,20年后,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武术文化,怕是真的要失传了。

0 阅读:24

书蕾看体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