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社会主义理想 计划经济的基本设想把复杂的经济生活作了简单化静态化的理解。因

泽帆静水 2024-03-05 03:32:57

怎么看社会主义理想 计划经济的基本设想把复杂的经济生活作了简单化静态化的理解。因此,它只适用于以下情况: 1.经济发展水平低,建设规模小; 2.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简单; 3.发展目标单一; 4.闭关锁国,自给自足。 在苏联和新中国建国初期,计划经济充分显示了它的作用:苏联从一个贫穷的国家变成了世界第二强国,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成了比较强大的工业基础。 我们不能抹杀计划经济的历史功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计划经济在集中力量加强国力的过程中,社会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价。特别是在以知识和信息为生产力主要特征的后工业化时代,计划经济必然要走向市场经济。这是不是意味着社会主义理想的破灭?不是。 为了说清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社会主义是怎样产生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是什么。 社会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的早期。在19世纪,哲学家、文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都对当时的社会作过深刻的批判,他们呼唤社会公正、社会平等。到19世纪30年代,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危机使整个社会受到沉重的打击。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更加恶化,因此改造社会的呼声十分强烈。人们提出了种种社会主义理想,以马克思主义者最为彻底。他们提出了从根本上推翻资本主义,用社会主义制度来代替它。 只要资本主义社会还存在弊端,社会主义就有存在的必要,社会主义理想就有生命力。 然而,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却是人们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 长期以来,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用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剥削,劳动人民成为生产和社会的主人;实行计划经济,国民经济在国家统一计划下按比例发展;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这些年来,改革的实践使得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对上面几条作了修正: 在所有制方面,用公有制为主体代替纯粹公有制,允许其他所有制存在。在分配方面,用按劳分配为主代替纯粹的按劳分配,允许按生产要素分配。 改革进一步深入,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又有了进一步的修正。实行计划经济这一条被放弃了,只保留“两个为主”,即公有制为主和按劳分配为主。 对于这“两个为主”目前还是争论。 先说以公有制为主的问题,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股份制空前发展,在国有企业中也有集体股份和私人股份,在私人企业中也有国家股份,外国人的股份也会参与到各类企业之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是各种经济成分的混合体。由于产权进入市场,在任何一个企业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的比重也是变动的。当然,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企业,国家和集体所占的股份会多一些。但是,从总体来说,国有经济占的比重不一定很大,而是一种混合经济。 对按劳分配争论更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天天喊按劳分配,可从来没有实行过按劳分配。这不是我们不愿意实行,而是在技术上很难实行。 首先一个很难确定的问题是,什么是“劳”?管理是不是“劳”?经营是不是“劳”?按过去的概念这两种活动都带有剥削性质,不能百分之百的算“劳”。至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这两种性质不同的劳动如何能装在一个“筐”里、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加以区分?“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马克思语)这种模糊的概念怎能界定它们之间的量的关系?按劳分配的第二个难题是如何计量“劳”?除了简单的计件劳动外,其他各种劳动都很难实现合理的公平的计量。在脑力劳动占比重越来越大的现代社会,“劳”的计量更加困难。更为重要的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点是用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按生产要素(劳动力、资金、技术、土地等)对收入的贡献进行分配。劳动力仅是一种生产要素,它的价格(工资)只能由市场来决定。单纯的按劳分配和市场经济是不相容的。 确切地说,我们只是对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手段不清楚,对于社会主义理想的基本目标还是清楚的。社会主义理想的最根本目标是社会公正,社会平等。 社会主义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只要资本主义还有弊端,只要社会上还有不公正、不平等的现象存在,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想就有强大的生命力。 “以公有制为主”和“按劳分配为主”以及其他种种,仅是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手段,而不是目标。目标是第一位的,手段是第二位的。今天我们认为“两个为主”是最好的手段,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有可能发现更好的手段。过去,我们把手段放在目标之上,真是本末倒置。

0 阅读:115

评论列表

汴阳十八子

汴阳十八子

2024-03-06 07:50

辩证法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

用户10xxx65

用户10xxx65

2024-03-06 20:48

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

泽帆静水

泽帆静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