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主义作为概念最早出现在18世纪,在19世纪发展成为社会思潮,在20世纪更是风

泽帆静水 2024-03-06 00:33:12

虚无主义作为概念最早出现在18世纪,在19世纪发展成为社会思潮,在20世纪更是风起云涌,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到了21世纪,虚无主义俨然成为我们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也许会有人认为我是危言耸听,在他们看来,人类文明已经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因为不断地发展、进步和创新而能够保持生机勃勃,也因此能够摆脱生老病死的周期循环。但是,人类文明从传统到现代的“进步”是有代价的。其中,最沉重的代价就是虚无主义。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虚无主义是和尼采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都知道他的名言:“虚无主义站在门口了:我们这位所有客人中最阴森可怕的客人来自何方呢?” 显然,虚无主义在这个历史时刻出现在我们面前并非偶然。 在我看来,其主要原因是轴心时代的没落,是原本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出现了问题。 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理论,在公元前800—前200年这几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各大文明相继构建起各自的核心理念,如希腊的哲学、中国的先秦诸子百家、印度的奥义书和佛陀、伊朗的琐罗亚斯德以及巴勒斯坦的犹太先知等等。 它认为轴心时代的起因是人类开始意识到整体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 “人类体验到世界的恐怖和自身的软弱。他探寻根本性的问题。面对空无,他力求解放和拯救。通过在意识上认识自己的限度,他为自己树立了更高的目标。他在自我的深奥和超然存在的光辉中感受绝对。” 过去我把轴心时代的问题解释为虚无主义的挑战,现在我会在“虚无”和“虚无主义”之间做一区别:人类文明面对“虚无”而为自身寻求安身立命的基础和根据,但也由此产生了“虚无主义”问题。 轴心时代形成的文明理念固然具有多重作用:它是关于世界的某种合理性的解释,是维系一种文明之整体性的价值观念,也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和根据。然而,这些价值观念毕竟只是极少数圣贤的“发明”或“创造”,绝大多数人则浑浑噩噩、懵懂无知,往往把这些价值观念视为天经地义、自然而然的客观存在或永恒之物。 在一个相信传统、依赖传统的社会中,这些价值观念通常很少引起人们的怀疑,即使有人怀疑,也只是导致对既有价值观念的修补和完善而已。然而,近代以来从西方社会传播出去的各种思想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等等,最终导致全世界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人类文明从此开始被无限开放的未来指引着,迈向发展、进步与创新的方向。正是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轴心时代形成的传统价值观念逐渐失去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人类个体也逐渐丧失安身立命的基础和依据。 不仅如此,人类个体还逐渐认识到,他们曾经依赖的价值观念不过是少数圣贤的发明创造,而被这些发明创造所遮盖的,是圣贤们早已发现的生命/生活的虚无本性。正因为如此,我认为虚无主义从人类文明一开始就存在,它因为传统价值观念的阻击而蛰伏了两千多年,但最终还是在尼采所处的19世纪开始“显山露水”,并在今天完全、充分地暴露出来。 不仅如此,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虚无主义隐含于人的“本性”之中。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人是一种居于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存在者,即“此在”(Dasein)。存在是一切存在者的基础。但只有此在既是存在者,同时又是能够“去存在”(to be)的存在者。这意味着唯有人可以追问自己的存在,而且存在只有通过人这种存在者才能呈现出来。然而因为只有存在者是看得见的,存在在呈现为存在者的时候隐而不显,所以看起来人在追问存在而实际上追问的是存在者,也就是始终把存在当作存在者来把握。海德格尔称之为“存在的遗忘”。 如果说存在是人的“本性”,那么可以说人始终在遮蔽着自己的“本性”。 海德格尔因此写道:“但真正的虚无主义是在什么地方活动呢?在人们缠住熟悉的存在者不放的地方;在人们以为只要一如既往、按照现在时兴的样子去抓住存在者的地方。这样,人们就把存在问题拒之门外,把存在当作一个‘绝无’(nihil)来对待,而这个无,只要它在那儿,它就以某种方式‘是/在’。把这个存在忘得精光,只知道去追逐存在者,这就是虚无主义。” 就此而论,虚无主义就植根于人的“本性”之中,当他去思自己的本质即存在的时候,存在对他来说相当于虚无,所以无从思起,而他以为把握到的存在始终只是存在者。#关于哲学的思考# #知识与信仰# #真理与知识# #东西方哲学思考# #理想主义的本质# #思想的演变#

0 阅读:0
泽帆静水

泽帆静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