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李牧当之无愧排在首位

高干历史观点 2024-05-24 18:13:49

文|老达子

本文共1671字,阅读时长大约3分钟

前言

“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战国策》

被誉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到底有多强大?战国策中的这段记录给出了答案。可以说,李牧不死,赵国难灭;赵国不灭,将严重阻碍秦国的统一大业。

李牧是那个时代少有的可以与秦国抗衡的杰出将领,他的军事才华以及抵御匈奴入侵的功绩备受赞誉,甚至引起了汉文帝刘恒的感叹:“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实力使得李牧被誉为战国时期的顶尖将领之一呢?

今天老达子就来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这位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李牧~

驻守雁门,抗击匈奴

李牧,战国时期赵国柏仁人,身居代地和雁门郡的守将之职,肩负着抵御匈奴入侵的重任。

在雁门驻守期间,李牧将精力分注于后勤保障,巧妙运用财政收入充实军需,每日用牛肉奖励士兵,训练他们射箭、驾马,并派出大量侦察兵收集敌情。

同时,他改革了赵军的作战策略,规定一旦匈奴入侵,即刻集结军马坚守营地,不轻易出击。这种作战方式经过数年实践,赵军的伤亡大为减少。

可以说,李牧创造了一种独立自给的后勤保障体系,几乎没有向王室请求过额外财政支援。经过数年的准备,边境军械库存充足,士气高昂。于是,他招募了一千三百辆战车、一万三千骑兵、五万名百金死士、十万名弓弩手,又运用大量牲畜诱使匈奴南下。

他以精锐兵力组成左右两翼,将匈奴完全包围并彻底击溃,一战中歼灭了十万匈奴人,再次取得了对匈奴的辉煌胜利,延续了赵国在对匈奴战争中的辉煌传统。

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匈奴都不敢再靠近赵国边境的城镇。这场战役成为中国战争史上步兵部队全歼骑兵部队的典型案例,被誉为一次奇迹。与此相比,蒙恬北征匈奴,卫青和霍去病的三次大漠征战,虽然他们手握更强大的实力,但却未能取得像李牧那样辉煌的战绩。

赵国危难时刻的救火队员,抵御强秦

战国晚期的赵国面临着多方地缘挑战。一方面,西方的秦国不断扩张,与赵国发生摩擦;另一方面,赵国与东北的燕国频繁交战。

前244年,赵悼襄王在燕赵战线进行人事调动,任命乐乘接替廉颇担任主帅,这一决定引发了赵国武将之间的内讧。乐乘遭到廉颇率领军队的强烈抗议,最终被逼迫离开,而廉颇则流亡到了魏国。

这场人事变动迫使李牧承担更多责任,于前243年接任燕赵战线的主将,成功攻下了武遂和方城两地。在接下来的对抗秦军的一系列战役中,李牧屡次击败对手,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特别是在肥之战中,面对秦军的强势压力,李牧身处败军之中,承担着拯救危难的责任。对手以强势之势而来,但李牧却以巧妙的战略规避其精锐部队,打击其懈怠之心态。当敌人试图采取围点打援的计策时,李牧精准地运用围魏救赵、釜底抽薪的战术,打破了敌人的必救之局。

在实际交战中,他采用了正面阻击,同时又以两翼包抄的方式,全歼了秦军。整个战役过程中,李牧牢牢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善于发挥长处,避开弱点,最终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场战役成为围歼战的典范,展示了李牧卓越的军事才能。

谢幕之战

公元前229年,赵国因连年战事以及北部代地地震引发的大面积饥荒,国力急剧衰弱。此时,秦王嬴政乘虚而入,派遣大将王翦率领主力直扑井陉,而杨端和则率领河内兵卒,合力数十万人围攻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全力抵御秦军的入侵。

王翦深知只要李牧在,秦军难以迅速取胜,于是向秦王禀告,再次施展反间计,派遣奸细潜入赵国都城邯郸,用巨额财富收买了赵王身边的重要臣子郭开,让他散布谣言,指控李牧和司马尚勾结秦军,谋划背叛赵国。

赵王迁听信这些流言,秘密布置陷阱,俘获并处死了李牧,导致赵国自己毁灭了自己的长城,最终覆灭于秦军。

从王翦的角度就可以看出,当时里的李牧对于赵国是多么的关键,只可惜赵王迁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老达子说

李牧这位善于多兵种作战、击败匈奴、以敌制胜、大败秦军的名将,以及其忠勇报国、无惧祸福的品格,多么令人心驰神往。

然而,这位当世名将却并非在光荣的战场上壮烈牺牲,而是在龌龊的朝堂斗争中离世,这怎能不令人扼腕叹息、唏嘘不已?

作为战国的四大名将之一,李牧当之无愧排在首位!

0 阅读:6

高干历史观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