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云:“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

从霜说生活 2024-08-06 10:36:38

#夏季养生#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云:“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夏天本来就应该热。植物要华而实,想孕好果子,必须要在夏天受热才行,否则成熟不了。人的生理发育跟自然是同步的,如果光有秋收、冬藏、春生,没有夏天的热,很多人的生理功能就会受影响。

我们的身体对各种营养物质如钙、维生素D的吸收,都是需要光照的。可是很多人到了夏天,却怕热,想尽办法去躲太阳。人的身体是冬暖夏凉的。在冬天,你摸上去热乎乎的;到夏天就自动降温,是凉的。因为我们人体有一套自我平衡的系统,比如你感觉冷了,身体会通过抖动来振奋体内的阳气,使自己热乎起来。但在夏天,不去从根本上“鼓励”自己的肾水来平抑心火,反而通过喝冰水、吹空调来降火,结果把自己的感官给麻痹掉了,最后在不“知”不“觉”中被病邪侵害了。

接下来看《黄帝内经》所说的“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

我们常说“怒伤肝”,可见怒是要伤自己的。“使志勿怒”,如果已经怒了怎么办?要找合适的场合,把它发出去,绝对不要去制怒,把心中的那股气压在那儿。人身上的能量是守恒的,生气了,你要不把它转化出去,那口气永远就在那儿。刚开始是无形的一口气,慢慢地它会再结合身体里的其他“隐形杀手”,比如痰、瘀血等,时间一长,就变成有形的了。

很多人生气以后的习惯就是吃东西,建议大家这时千万别吃。我们知道肝气是往上走的,所以有个成语叫“怒发冲冠”。吃东西是往下咽的,而足阳明胃经是从头往脚上走的,所以一个往上顶,一个往下压。而气本来是无形的能量,但是加上你吃进去的东西后,就变成有形的了,所以生气的时候去吃东西,会形成很难化解的郁气。有句话叫“吃饭不生气,生气不吃饭”。

可见,夏季养生重在养情志。其中“使气得泄”,意思是说,心中有不平或是郁闷之气,可以排出去。一种排法是通过代谢把体内的污浊排出去;一种是把能量用到能用的地方去。

春天对应的是肝,夏天对应的是心,这里的“心”除了指我们的心脏,还包括我们的情绪、情感。到了夏季,心气随着天气的变化也变得很足、很旺,愿意把爱表达出来,故而是“若所爱在外”。

实际上,养生就应该跟着气候走,这叫“应”。春天是发芽的季节,夏天就是疯狂生长、孕育果实的季节。这跟我们人类一样,如果没有经过快速生长的阶段,就有可能发育不好,就可能出现抑郁症、躁狂症,包括一些心脏疾病。这就是“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夏天本来应该热,你非得逆着它,就容易伤了自己的心气。这就导致到了秋天容易得一种病--疟疾,一会儿冷一会儿热的。其实,这是伏寒在身体里发散不出来的缘故。秋天的时候,没有果实可以收获,所以就“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所以说,夏天的时候不可贪凉,多喝温热的水,少吃冰镇的食物。睡觉的时候,要盖好肚子。

#中医式生活##三伏天养生指南#

0 阅读:0
从霜说生活

从霜说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