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孩子容易遭受校园霸凌?3名初中生杀害同学还相互串供

趣事有方圆 2024-03-16 12:00:24

未成年人保护法应该改一改了,这个来自西方的法律框架本来就不适合中国。

为了体现所谓的人文关怀,就可以不顾受害者的心情。

一些恶性犯罪事件,应以犯罪事实量刑。

有一些初中学生仗着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在明知道不对的情况下,也抱着侥幸心理去从事犯罪。

有律师解读这三个小孩最高可以判无期,但以目前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来看,他们只会慢慢地被减刑。

这三个小孩,一开始还相互串供表示没有见过同学小光,但在各方证据和监控下,他们才说出杀害小光,并将其尸体埋在蔬菜大棚的犯罪事实。

当人们找到小光,其脸部已经被铁锹铲得面目全非。

其父亲在描述如何找三人对峙、如何敲他们家门两个多小时的过程中,语气都显得很平静,唯独谈到自己的儿子被埋得很深时,哽咽了。

或许这句埋得很深,不但指三个小孩的残忍,也是父亲对儿子长期“乖巧懂事”判断的心酸与后悔。

在父亲眼中,小光平时乖巧懂事、脾气好,是一个会为父母分担家务懂事省心的小孩。

这一点在很多父母看来,就是来“报恩”的孩子。

可惜他的懂事省心,却成为了三个小恶魔霸凌的突破口。

小光曾经也通过自己的方式向父母求救过,表示自己不愿去上学。

但面对这种情况,父母也只当是孩子贪玩、不想吃学习的苦导致的,错过了孩子的“求救”信号。

他的父母当初要是能够及时重视孩子“不愿上学”行为背后的“异常”,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但对于很多孩子来说,父母并非是合格的倾诉者和伙伴,而是“管教者”。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他们的父母面前都是优秀的“伪装者”。

我们从这几年恶性的霸凌事件就可以观察到,很多霸凌者的父母都是吃惊于自己孩子的行为,他们通常家境较好,孩子在家人和长辈眼中都是“优秀懂事”的。

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也倾向于不“管束”孩子的行为,不屑于学校那种服从性训练和规矩,对于老师的权威也时常是嗤之以鼻,甚至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忤逆父母和老师的权威。

反观被霸凌者的家庭教育特征,基本上都是“规训”较多,认为孩子不爱上学只是一种“矫情”,抗压能力不足的表现。

而被霸凌者在家中也是表现出“省心”的姿态,因为他们父母很多都是低收入家庭,也有不少自己无法处理的烦恼。

甚至父母为了赚点小钱,把孩子留守给自己的父母看管。

对于他们的父母来说,一个不惹事和懂事乖巧,能好好学习为自己争光的孩子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

因此,父母自己的需求和孩子本身的情绪价值需求都是长期得不到满足和重视的。

面对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他们的父母发出的信号更多的是“委曲求全”。

委曲才能求全,这本身没有问题,但对于一些天生性格弱势的孩子,极易在被霸凌后,难以自我脱困。

0 阅读:3

趣事有方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