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前一天,大学生被两名神秘军人带走,30年后突然名动天下 1956年的春天,中南大学的大四毕业生们正在满心欢喜期待毕业,告别大学生活憧憬人生事业新的阶段。就在这个时候,两名神秘军人突然踏入了中南大学宁静的校园,用一种高深莫测的表情,从学校里带走一名学生。 于是,这一名学生就消失了三十年,连父母都不知道他的下落。 这一名学生叫做王明健,乃是中南矿业学院的高材生,成绩优异、品学兼优。正在他期待毕业后的事业前景时,一个突如其来消息也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那一天下午,王明健突然接到校长办公室的召唤,他感到惊讶又是忐忑不安。然后在办公室里,他看到了这两位神秘人物,穿着军装,身上散发的庄严感为令王明健感到紧张。 随后,校长发话了:“明健,这两位是来自国家一个高度机密项目的成员。他们在寻找优秀的化工专业学生,参与一项重要的国家任务。我认为你是理想人选。” 之后,王明健被军人带到如审讯室一样的独立房间。他才知道,自己作为技术人才,已经被国家选中参加原子弹研究项目。 王明健从读书时候,树立理想就是做一个隐姓埋名又能为国家做贡献的英雄,于是自然也答应了要求。 接着,两位军人就递了一份保密协议在王明健的面前。王明健看着上面的白纸黑字,就知道一旦签下了字,后半生就在喧嚣的人群中销声匿迹,过着单调乏味科研生活。 但出于爱国心,王明健没太多犹豫,就签下了字。然后,两位军人又吩咐:“你现在可以回家,简单把东西收拾一下,与亲人告别。之后,也会有人专门去接你。” 回到家里,由于从事科研项目的机密,他不能透露半点口风。于是,王明健在告别父母之前,只能说自己要去一个很远的地方,不能常回家看看,希望两老照顾好自己。父母虽然依依不舍,但他说为了国家事业必须要去做。 于是,王明健就作为一名高级工程师,被编入长沙郊区黄土林的309部队,这一支部队对外宣称是基建工程兵第二十五支队,实际是从事原子弹原料问题的研究。然后,他被带到了大西北一个秘密实验室里,学到专业就是为原子弹核心环节提供原料。 王明健在西北的黄土地上,跟苏联专家大量学习和研究,汲取世界尖端原子弹制造知识和技术。但一切却由于中苏关系的破裂,苏联撤离所有专家和资料。 这样,中国原子弹研究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尴尬境遇。1958年,王明健接到一个秘密会议的邀请,接到组织派给的艰巨任务:半年内从轴矿石中提炼出两顿二氧化轴。 王明健欣然接受了这个挑战,发誓一定完成任务,于是率领团队开始轴矿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遭遇很多失败,使得王明健团队的专家们都垂头丧气,却没有选择放弃。 后来,王明健在一个平凡日子的下午,在大西北的风沙中散步时候,忽然灵光一闪,为什么不试试把轴矿分割成小块,用稀硫酸清洗,去除杂质呢? 这个想法虽然灵光一现,却令实验室科研专家们看到了研究的新突破。于是,他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了新一轮的实验,没想到居然能成功清洗出高纯度的轴。 王明健和团队们知道成功了,核心的轴材料找到!他们把这一种提取轴的方法,叫做简易炼轴法。 后来,王明健的团队们在广东下庄建立了水冶厂,将这一方法大规模应用,提取了将近70吨的铀原料,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提供核心原材料。 这样,1964年10月16日,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王明健与专家团队立下了大功。王明健因此被授予“原子弹燃料之父”和“炼铀功臣”的荣誉称号。 此时,距离王明健离开家乡将近10年了,期间接到家里的电报奶奶去世了。但他只能在军事基地里,朝着奶奶的遗像深深鞠了三次躬,表达对亲人的哀悼,然后又继续工作。 之后,王明健又被组织调被北京从事核原料研究。家乡的父母,整日在田里耕耘,除了知道儿子还活着,一切都是未知数。在等待岁月中,两老的头发也花白了。 王明健在北京从事第二三代的原子弹相关工作研究,虽然保密枷锁有松懈,却也是肩负沉重的负担。 到九十年代王明健退休时候,由于长期从事核原料研究,被核辐射弄得身体虚弱。他回到家乡见父母时候,不再是那一位年轻的大学生,却是面容瘦削和孱弱的老年人。 虽然王明健经常病痛发作,却是默默忍受。同时,他遵守部队的保密条例,不对家人提及自己过去工作岁月,如一名普通农民过着沉寂的晚年生活。 村里的人,也觉得王明健食一名沉默寡言的怪老头。直到2019年央视上映一部纪录片,讲述了王明健研究原子弹原料的事情,他才在家乡打响了名气,世人才知道他是国防英雄。 此时的王明健,却选择淡定过日子。直到2020年,87岁的他安详离开人世。有些人问他,是否为自己从事原子弹研究过着满身病痛和默默无闻一生后悔? 王明健却回到道: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我无上光荣! 看来,为了祖国和人民利益,王明健选择了牺牲自己利益,他用行动向我们诠释科学家的信仰,值得我们敬仰!
毕业前一天,大学生被两名神秘军人带走,30年后突然名动天下 1956年的春天
东展谈历史
2024-11-20 22:09:2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