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被追击的红4团军决定搭浮桥过乌江,大家准备砍竹子时,19岁的石长阶大

从南谈历史啊 2025-01-06 16:18:43

1935年,被追击的红4团军决定搭浮桥过乌江,大家准备砍竹子时,19岁的石长阶大喊:“不要乱砍,要分清公母才行。” 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历经湘江战役和数次围剿后,损失惨重,士兵们疲惫不堪。 好不容易在贵州猴山歇息,分得些猪肉、盐巴和粮食,与当地百姓一起度过了一个短暂的新年。 没想到天刚蒙蒙亮,石长阶所在的红4团就接到紧急军令,要求连夜出发,赶往50多公里外的乌江边。 当时的局势对红军十分不利,前有拦截、后有追兵,渡过乌江成了当务之急。 先遣部队侦查发现,乌江北岸驻扎着国民党黔军,火力凶猛。 工兵连连长王耀南焦头烂额,辎重装备在战火中损失殆尽,到哪里去找搭桥的材料呢? 就在王耀南一筹莫展之际,19岁的石长阶跑来对他说:"连长,我想到一个办法,您看看成不成。" 原来这个石长阶是个小伙子,脑瓜子灵光得很。 他出身贫寒,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后来听说共产党的主张,就背井离乡跑去参了军。 平时他就爱琢磨些机械,被分在工兵连后,更是如鱼得水。 这不,关键时刻他却想出了个妙计——用江边遍地的竹子做竹筏,再用竹篾捆扎成浮桥,让大部队从上面通过。 听完石长阶的计策,王耀南连连称赞,当即下令全体工兵进竹林砍伐竹子。 可刚砍了一阵,石长阶就慌慌张张跑来喊停。众人纳闷,问他怎么回事。 原来,石长阶是个爱动脑筋的娃,他考虑到乱砍一气会毁了竹林,害了百姓。 竹子也分公母,公的可以砍,母的砍了明年就不发芽了。 于是王耀南让石长阶给大伙讲讲竹子公母的分别,一听还真有门道。 你瞧第一节竹子往上分的枝丫,一枝是公,两枝是母。 大家恍然大悟,赶紧给母竹做记号,只砍公的,免得坏了百姓的生计。 这石长阶小小年纪,胸怀却不小。他还悄悄派人去请缨当地乡亲来帮工,老百姓一听是红军的需求,都说什么也不要工钱,抢着就来帮着砍竹子、扎筏子。 在石长阶的指挥下,工兵们剥竹篾,烧竹头,编排扎紧,再横摆直竹固定,很快扎出一个个竹筏。把三个竹筏并排铺开,铺上木板,再用石锚固定,一座简易的浮桥就建成了。 就这样,一座座竹筏浮桥在乌江上连成一片,承载着红军战士们的希望。 毛主席日后路过乌江时,亲眼目睹了这座创意十足的浮桥。 他踱步到桥中央,脚下使劲一跺,竟纹丝不动,毛主席由衷赞叹道:"了不起啊,就地取材,火速建桥,红军中真有个'神人'!" 渡江行动进行得并非一帆风顺,就在先头部队成功抵达对岸时,由于手电筒失灵,未能按计划发出信号。 后方的红军误以为先遣队遭遇不测,一度准备放弃渡江计划。 所幸,先头部队迅速调整,趁机打掉敌军哨兵,为后续部队渡江扫清了障碍。 红军并未单纯依赖竹筏渡江,还实施了精妙的战术配合。 一部分部队爬上悬崖居高临下,对敌人进行火力压制,确保大部队能够顺利通过江面; 同时,另一部分工兵迅速搭建临时桥梁,掩护后续队伍安全通过。 多方联动之下,红军以惊人的效率完成了渡江,成功脱离险境。 红军的纪律与作风在这次行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严格的群众纪律让当地百姓对红军刮目相看,从最初的观望到主动提供帮助,红军赢得了民心。 这些村民不仅帮忙扎竹筏,还为红军提供了渡江所需的物资。 群众的支持,不仅加快了红军渡江的速度,也为这场行动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一切再次印证了红军“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根本原则,也成为日后红军在革命道路上不断壮大的重要力量。 正如后来红军领导人所总结的,“群众是我们的依靠,没有群众,就没有红军。” 乌江渡江行动的成功,不仅让红军摆脱了敌军的围追堵截,还彻底粉碎了敌人妄图全歼红军的计划。 30万敌军在这一战中被红军戏耍得团团转,而红军却以智慧与果敢完成了这场惊天动地的大逃亡。 然而,这场胜利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年仅19岁的石长阶在掩护部队架桥时英勇牺牲。 他的牺牲令全军上下为之动容,石长阶虽年纪轻轻,却以智慧与忠诚,为红军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毛主席听闻后,久久沉默,最终感慨道:“红军之中有神人!” 乌江渡江的成功是红军长征中的一场经典战役,也是一场智慧与勇气的胜利,这次行动展现了红军的战略灵活性与战术创新。 从石长阶的竹筏构想到红军整体的周密部署,再到群众的支持与配合,整个渡江过程是红军与人民合力书写的一段传奇。 这场战斗也凸显了红军面对绝境时的坚韧精神,无论是悬崖上的火力压制、江上的渡河突围,还是后方的桥梁搭建,红军用一场天衣无缝的配合作战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种团结一致、灵活应变的战斗精神,成为后来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基石。 石长阶的名字虽然不为人熟知,但他的智慧与牺牲却长存红军的历史之中。 正如无数在长征中献身的红军战士一样,石长阶用他的行动书写了什么是“革命理想高于天”。

0 阅读:98
从南谈历史啊

从南谈历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