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红军借走了我的全部家当,整整400大洋,现在可以还给我了吗?”2015年在孝感当地,一位老人拿着一张泛黄的欠条,敲开了领导办公室的大门。 "小杨啊,这个箱子你一定要好好收着,里面有我爷爷留下的宝贝!" 杨明荣记得,那是他父亲临终前再三叮嘱的话。直到2015年初,已经70岁的杨明荣才真正理解了父亲当年那句话的分量。老人颤抖着手,从一个尘封已久的木箱中取出一张已经泛黄的纸张,上面写着:"因我们红军现在扩大武装经济……特向杨长银先生借大洋四百元……" 这是一张距今已有85年历史的红军借条。 带着这张珍贵的历史文物,杨明荣来到了湖北孝感当地政府部门。当他将这张保存完好的借条交到工作人员手中时,说出了一句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动容的话:"当时红军借走了我爷爷的全部家当,整整400大洋,现在可以还给我了吗?" 那是在1927至1929年间。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在湖北孝感的乡野间,红军正在艰难地开辟革命根据地。鄂豫边根据地刚刚建立,红军的力量还相当薄弱,不仅要面对国民党军队的袭扰,还要解决日常军需物资短缺的问题。 在阳平口战役结束后,红一军第一师第七大队迎来了一次大规模扩编。《孝感县志》中清晰记载着这段历史:"当时的鄂豫皖根据地,在阳平口战役结束之后,部队进行了大幅度的扩编。"部队扩大了,但军需物资却十分紧缺。 就在这紧要关头,第七大队的大队长涂杏找到了村里的杨长银(又名杨长根)家。 "老乡,我们红军正在扩大武装力量,急需资金购买物资,能否借用一些钱财,等革命胜利后,我们一定如数奉还。"涂杏诚恳地说道。 对于当时的杨家来说,400大洋几乎是全部积蓄。在那个年代,普通农民一年的收入也不过几十块大洋,400大洋足以让一个家庭过上数年无忧的生活。然而,面对红军的真诚请求,杨长银没有犹豫,将家中积蓄全部拿出。 拿到钱后,涂杏郑重地写下了这张借条,上面明确记载了借款数额、用途,并盖上了"红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七大队孝感县特务营第一分队"的印章。 "爷爷常说,当时红军的日子很不好过,但他们却从不拿老百姓的东西。借了东西一定会留下借条,有朝一日一定会还。"杨明荣回忆道,"这张借条我们家一直珍藏着,虽然爷爷没能等到它兑现的那一天,但他从未怀疑过红军的承诺。" 随着岁月流逝,杨长银离世了,这张借条便由他的儿子继续保管,直到传到了杨明荣手中。 杨明荣将这张珍藏了八十五年的借条小心翼翼地放在政府办公室的桌面上。借条虽然有些破损,但那上面的字迹和印章依然清晰可辨。 "这张借条是真的吗?现在还能兑现吗?"杨明荣带着期待和疑惑问道。 接到这张特殊借条后,当地政府部门立即组织专家进行鉴定。专家们仔细检查了借条的纸张、墨迹、印章等细节,并与历史档案进行了比对。他们查阅了《孝感县志》等相关史料,核实了红一军第一师第七大队特务营的历史记载,确认这支部队确实参加过阳平口战斗。经过一系列严谨的考证和鉴定,这张经历了战火纷飞、朝代更迭的红军借条被确认为真品。 "这不仅是一张借条,更是一段活生生的革命历史。"鉴定专家这样评价道。 接下来的问题是:这400大洋在今天究竟值多少钱?按照历史货币学家的研究,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根据不同的换算标准,在2015年大约相当于100至200元人民币。这意味着当年的400大洋,按照现代价值计算,约合4万至8万元人民币。对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巨款。 杨明荣听到这个数字时,眼睛亮了起来:"我不在乎具体数额,我只想看到爷爷的借条得到兑现,这是对我们家族守护革命记忆的回应。" 事实上,这样的兑现并非孤例。2006年,湖南汝城县的一位老人也曾持有一张1934年冬红军第三军团的借据,上面记载着"借到胡四德伯伯稻谷一百零五担,生猪三头,重量五百零三斤,鸡一十二只重量四十二斤"。当地政府最终按照1.5万元的价值予以兑现。 在红军长征的漫长道路上,这样的借条不胜枚举。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红军依然坚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的规定始终被严格执行。正如当时流传的《纪律严明歌》中唱到的:"红军纪律真严明,行动听命令。保护老百姓,到处受欢迎。借了东西要送还,损坏东西要赔银……" 经过慎重考虑,当地政府决定兑现这张85年前的红军借条。兑付仪式上,杨明荣老人手捧着政府颁发的兑付证书和现金,眼中闪烁着泪光。 "我爷爷曾说,他相信红军的承诺,相信总有一天这张借条会兑现。今天,我替爷爷见证了这一刻。"杨明荣的声音有些哽咽,"这不仅是对我们家的补偿,更是对历史的尊重。"
“当时红军借走了我的全部家当,整整400大洋,现在可以还给我了吗?”2015年在
戴梦维沐沐
2025-03-31 22:59:53
0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