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钱学森96岁寿宴,满座是贵宾,突然,钱老的目光落在一女子身上,他愣了半晌,声音颤抖地问:“您几个孩子?” 2007年12月11日,北京的冬日寒风刺骨,但在钱学森96岁寿宴的房间里却温暖如春。宴席上各界贵宾云集,欢声笑语不断。忽然,钱老的目光穿过熙攘的人群,定格在角落里一位安静的老妇人身上。 她穿着朴素,神情平和,没有刻意寻找话题与人交谈,只是默默地坐在那里。这位老人正是两弹元勋郭永怀的妻子李佩,已经90岁高龄的她特意前来为老友祝寿。 钱老见到李佩,眼中立刻闪过一丝惊喜与复杂的情感。他颤颤巍巍地站起身,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向李佩走去。人群中的交谈声逐渐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跟随着钱老的脚步。 "给您祝贺,给您祝贺。"李佩看到钱老走近,伸手握住他的双手,温柔地说道。 钱老认出了这位故友的遗孀,脸上的笑意藏不住,眼中闪烁着回忆的光芒。"这些年你还好吗?"他关切地问道。 李佩微笑着点了点头:"我还好,不要担心。" 宾客们安静下来,在众人坐定后,钱老注视着坐在对面的李佩,声音略带颤抖地问道:"您有几个孩子?" 这个看似普通的问题,却让李佩微微一怔。她平静地回答:"我,我现在一个也没有。" 简短的回答,却如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现场顿时陷入一片沉默,钱老脸上的笑容凝固了,渐渐转为深深的伤感。他缓缓点了点头,眼神中流露出无尽的惋惜和理解。 谁能想到,这简单的一问一答背后,是半个世纪的生死离别和坚守。钱老的思绪仿佛穿越回到1941年的加州理工学院,那时他与年轻的郭永怀一起在冯·卡门教授指导下研究力学前沿问题,两人常常坐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46年,当郭永怀被聘到康奈尔大学任教,钱学森亲自驾车带着他"自驾游"三千多公里,一路送他到康奈尔大学。那次分别后,钱学森曾感叹:"有这样知己的同游,是难得的,所以当他到康奈尔而留下来,而我还要一个人驾车继续东行到麻省理工学院时,我感到有点孤单。" 此后,两位科学家虽各自忙碌,却始终惦记着对方。1955年,钱学森突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后,立即给还在美国的郭永怀写信,除了描述祖国的美好,还热切邀请好友早日归来。 1956年9月,郭永怀终于带着妻子李佩和女儿回到了祖国。钱学森因工作原因未能亲自迎接,便托中科院广州办事处送去欢迎信,表达对知己归来的喜悦之情。 钱老的目光依旧停留在李佩身上,那句"我现在一个也没有"的回答,让他陷入了对往事的深深回忆。两人之间的沉默,仿佛是在为那些逝去的岁月和生命默哀。 回到1956年,郭永怀在钱学森的鼓励下回国后,立即投入到国家科研事业中。中国科学院任命郭永怀为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与钱学森、钱伟长一起组成了中国力学研究的铁三角。他们在工作中配合默契,被科学界亲切地称为"冯·卡门学派兄弟搭档"。钱学森主抓规划,郭永怀负责落实,两人共同努力,使刚成立几个月的力学研究所迅速发展为全国力学研究中心。 同年,我国决定研制发射地球卫星,郭永怀被委以重任,负责人造地球卫星设计院的领导工作。随后,更重要的"两弹"研制任务摆在了中国科学家面前。尽管1960年苏联撤走了所有核工业专家,停止提供技术资料,但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坚定支持下,中国决心自力更生,研制自己的核武器。 郭永怀临危受命,与王淦昌、彭桓武形成了中国核武器研究工作最初的"三大支柱"。他以卓越的力学和工程专长,主导制定了我国第一个爆炸力学科学规划,为核武器研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1961年初,周总理特意邀请郭永怀等人到中南海西花厅赴宴,席间深情勉励道:"我们刚刚起步的国防尖端事业,需要尖端人才,你们是当之无愧的尖端人才,党和人民寄希望于你们啊!"这番话让郭永怀倍受鼓舞,同年7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高原试验基地的日子里,郭永怀不顾高原反应的危险,常常往返于北京和青海基地之间。即使妻子李佩和同事们劝他注意身体,他仍坚持工作。他在试验场地风餐露宿,多次差点晕倒,但稍作休息后又坚持和试验人员一起攻关。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戈壁滩上爆炸成功,郭永怀和同事们欢欣鼓舞。1965年5月,周总理亲自接见了参加核试验的专家学者,为他们举行庆功宴。随后,郭永怀又投入了氢弹研制工作中,在1967年6月17日的氢弹空爆试验中贡献了重要力量。 然而,命运无常。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在青海完成一项关键试验后,急着带着重要数据返回北京,乘坐的飞机在即将降落时失事。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和警卫员紧紧抱着装有核武器机密资料的公文包,用血肉之躯保护国家机密。
2007年,钱学森96岁寿宴,满座是贵宾,突然,钱老的目光落在一女子身上,他愣了
戴梦维沐沐
2025-04-02 21:36:16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