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刘思齐来到毛岸英牺牲之地,对着一棵挺拔的松树红着眼眶,缓缓地说道:“岸英啊,我年龄大了,以后恐怕没机会了,这是我最后一次来看你了!” 2006年5月,已是七十六岁高龄的刘思齐站在朝鲜大榆洞前的松林下,凝视着树下毛岸英的墓碑。风吹过松针的沙沙声中,仿佛能听见半个多世纪前的告别。刘思齐将一杯浏阳河酒缓缓洒在地上,哽咽着说:"岸英啊,这是家乡的浏阳河酒,喝了之后好好安息吧。" 望着松树在风中摇曳,刘思齐的思绪飞回到1950年10月那个秋夜。那天晚上十一点,她将丈夫毛岸英送到医院大门口。按理说道别就此结束,可毛岸英却走过来又走过去,最后竟向她深深鞠了一躬。当时刘思齐心中泛起一阵莫名的不安,却不知这一别竟是永诀。 离开前一天,毛岸英曾语重心长地对她说:"我明天要去到一个很远地方出差,那个地方通讯十分不便,如果你迟迟没有收到我的消息,别慌。"接着,他向妻子交代了四件事情。一是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放弃学业,不用急着工作;二是每个周末去看望毛主席;三是和母亲多照看身体不好的弟弟岸青;四是要小心身边的人,尽量避免来往。 毛岸英离开后,刘思齐只收到了一封没有邮戳的信,之后再无音讯。一个月又一个月过去,刘思齐的不安与日俱增。直到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当战争结束的消息传到北京,刘思齐激动地期待着丈夫归来。然而左等右等,始终不见那个熟悉的身影。 不安感终于驱使刘思齐前往中南海,敲开了毛主席办公室的门。"爸爸,这么长时间了,岸英为何还没有来信?"面对这个问题,毛主席的手指明显颤抖起来。沉默良久,他的声音前所未有地低沉:"岸英在1950年11月25日朝鲜战争中已经牺牲了。" 刘思齐如遭雷击,瘫坐在地上,泪水决堤。此时她才明白,丈夫临行前那四件事情其实是最后的嘱托,是他预感到可能遭遇不测而留下的"遗言"。 在那个悲痛的瞬间,毛主席的手冰凉冰凉的。这位国家领袖同时也是一位失去爱子的父亲,内心的伤痛无人能及。主席从抽屉里拿出了三颗安眠药,交到了刘思齐手中,眼中含泪,嘱咐她要保重身体。 在1959年初春的一天,刘思齐来到了丹东,这是她首次踏上前往朝鲜扫墓的旅程。任荣在丹东迎接了她和妹妹邵华,刘思齐向他转述了毛主席的嘱托:"父亲说是他亲手把岸英交到彭大将军手中的,目的就是让岸英在战争中接受锻炼。岸英牺牲后,我十分的悲痛,但最难过的人便是父亲了。" 毛主席坚持这次扫墓要低调进行,不要惊动朝鲜政府,并且所有费用都由他个人承担,不用公款。怀着沉重的心情,刘思齐一行人抵达平壤,然后前往位于朝鲜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当刘思齐看到墓碑上刻着"毛岸英"三个字时,她控制不住地跪下放声大哭:"岸英,思齐来看你了,代表着父亲一起来看你了,这么多年过去了,你会不会怨我来迟了……"离开前,她用随身携带的白手帕从墓碑前捧起了一把黄土。 回国后向毛主席汇报时,他沉思良久,声音微颤:"思齐,如果还有机会的话,去看看岸英牺牲的地方吧,我知道,是爸爸难为你了。"刘思齐听出主席语调中的哀伤,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实际上,即使没有主席的嘱托,她也一直渴望看看丈夫为之付出生命的地方。 那是在1948年的夏天,刘思齐与毛岸英在西柏坡相遇。当毛岸英得知刘思齐也曾跟母亲坐牢、流浪,亲人为革命牺牲后,他感慨地说:"咱俩之间没有差距,都是一根藤上的苦瓜。"这句朴实的话打动了刘思齐的心,两人很快确立了恋爱关系。 1949年10月15日,在新中国成立半个月后,两人举办了简朴的婚礼。仅有两桌宴席,但参加婚礼的宾客却都是国家栋梁。婚后,他们真正相处的时间并不多,毛岸英工作繁忙且涉及机密,二人在一起的日子满打满算只有1950年寒假的二十来天。 时间又向前推移,在失去丈夫的痛苦中,刘思齐不忘毛岸英的嘱托,没有放弃学业。1955年,她前往莫斯科大学深造,两年后学成归国,继续在北京大学学习。毕业后,她进入解放军工程兵科研部工作。 在毛主席的关心和撮合下,1961年,刘思齐与空军学院教师杨茂之组建了新家庭。她为长子取名"杨小英",以此纪念毛岸英。重组家庭后,刘思齐仍然牵挂着毛岸英,多次前往朝鲜扫墓。 终于在2006年,她实现了毛主席和自己的心愿,来到了毛岸英牺牲的大榆洞。这一次,她对着松树下的墓碑,道出了内心深处的话语。
毛泽东在军事上的4大疑问:第一,为什么从来不拿枪?毛主席是中国近代公认的
【1评论】【3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