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结婚登记数创45年新低,未来婚育图景何去何从? 近日,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相关数据公布,该数据显示中国结婚登记数创下45年以来的新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2024年,中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较2023年的768.2万对下降20.5%,这一数据延续了自2013年峰值(1346.9万对)以来的持续下滑趋势,2022年已跌破700万对大关,2024年更进一步下探。 适婚人口规模缩减是结婚登记数下降的直接诱因。 20 - 40岁适婚群体从2014年的5.56亿降至2022年的4.99亿,减少5509.9万人。同时,性别比失衡加剧,2021年适婚男性比女性多1752万,性别比108.9。 经济成本攀升也成为核心阻力。彩礼、婚房、育儿成本(0 - 17岁孩子平均养育成本居世界前列)及城市生存压力,迫使年轻人将精力投入事业,延迟婚育。例如,五线城市结婚需一次性支出约110万元,包括房产、车辆、彩礼等,远超多数年轻人承受能力。 婚姻观念的变革与社会结构的转型也是重要因素。婚姻观念从“生存刚需”转向“情感选择”。高房价、就业竞争及技术进步(如家政服务、外卖)削弱了传统家庭分工的必要性,婚姻不再是人生必选项。教育水平提升(202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2%)增强了女性经济独立性,择偶标准提高,部分职场女性宁可单身也不愿“将就”。代际冲突凸显,老一辈视婚姻为“社会责任”,而年轻人更关注个人幸福。 低结婚率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影响,冲击了母婴、教育及房地产市场。新生儿减少导致母婴市场规模萎缩,教育资源竞争加剧,房地产“无房不婚”观念弱化。多地尝试政策干预,如上海试点“育儿补贴”,韩国首尔拟向新人奖励5000元人民币,但效果有限。 人口学者何亚福指出,“结婚率下降是经济、文化、技术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初婚年龄推迟(2020年均龄34.3岁)及婚育成本高企是主因。社会学家李强强调,“婚姻自由化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需警惕人口结构失衡风险”,政策应聚焦减轻个体负担,而非强制婚育。中国结婚率持续走低,折射出社会转型期的阵痛与个体觉醒,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责任与自由,将成为未来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
中国结婚登记数创45年新低,未来婚育图景何去何从? 近日,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
沁沁随心生活
2025-04-02 21:26:44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