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97岁的薛岳被告上法庭。面对法官的询问,他叹了口气说:“我杀了十万日

平南 2025-04-02 22:29:55

1993年,97岁的薛岳被告上法庭。面对法官的询问,他叹了口气说:“我杀了十万日本人。” 话音一落,全场顿时安静了下来。

说这话的时候,薛岳无比坚定。虽然这次被告,但与他的两段入狱经历相比,根本不算什么。

1914年,18岁的薛岳在黄埔陆军小学还未毕业,便来到香港,加入了中华革命党,并与同志们在广州湾开设了一家商店。

这家商店位于法国租界,取名广怡华,是一家商业店铺。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

实际上,这家商店是一个重要据点,用来为革命党同志秘密联络革命力量。革命党人聚集在这里,进行传递情报、筹集物资等活动。

不过,法租界当局并不可靠,完全以利益为中心,后来被广东都督龙济光收买了。

就这样,薛岳等人在商店的活动被法租界当局察觉,并立即通报给了龙济光。

一时间,这个商店遭殃了。

龙济光以薛岳等人是 “安南革命党” 为由,对这个商店进行了砸毁,薛岳不幸被捕入狱。

入狱后,薛岳宁死不屈,守口如瓶。被关押两年后,才被孙中山设法救出。

对此,龙济光并不甘心,再次通过贿赂安南法国官员的办法,将薛岳逮捕入狱。

一年后,革命党人成功将他营救出来。

两次入狱经历,让薛岳醒悟不少。他觉得,要想在革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只靠蛮干是不行的,必须提升自己的军事素养。

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他考入了保定陆军学校,开始学习军事知识。这段学习经历,让他得以成为战场上杰出的军事将领,这与他小学时的志向相契合。

1908年,12岁的薛岳考入乐昌高等小学,接触到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并立志成为岳飞那样 “精忠报国” 的人。也是这个时候,他将自己的原名 “薛仰岳” 改为 “薛岳”。

淞沪会战爆发后,薛岳本来没有机会参战,可为了小时候的志向,他三次向蒋介石请战。

当时,薛岳人在贵州,负责稳定西南地区的局势。蒋介石拒绝他参战,是因为薛岳在贵州有威望,有薛岳在,那边的局势就能稳定。

可没想到,薛岳三次发电报请战。

前两次,蒋介石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蒋介石以为这次战争会很快结束,大不了跟 “一二八事变” 一样,最终讲和后就结束了。薛岳再三请求上战场,无奈之下,第三次申请时,蒋介石批准了薛岳的请求。

就这样,薛岳跟妻儿告别后,便抵达上海,担任第 19 集团军总司令,隶属于左翼总司令陈诚麾下。

激战到月底,我军伤亡严重。

关键时刻,薛岳更改了部署,增强了防线的稳定性。他在这次战场上的表现,让日军闻风丧胆。

当然,让他到97岁都引以为豪的是他在长沙会战中的表现。

在这次会战中,他创造了天炉战法。因巧妙的兵力部署和诱敌深入的策略,形如熔炉,故而得名天炉战法。

这个战法就是一种 “后退决战” 的战术,主张作战时兵力要成网状布置,抵抗日军进攻。

很快,这个战法在战场上发挥了作用。

天炉战法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协助我军毙伤日军 2万、3万人、5.6万人。也就是说,三次长沙会战中,薛岳凭借天炉战法,歼灭日军 10万人,他也因此获得 “长沙之虎” 的称号。

可这样一位抗日名将,为何日后被告上法庭呢?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跟他在解放战争中宿北战役中的表现有所关联。

1946年12月,宿北战役中,薛岳指挥 25个半旅的国民党军队,向苏北解放区进攻。由于他非嫡系的身份,在之前指挥作战时多次被围却无人营救。

在这样的形势下,薛岳又来指挥宿北战役,可以说是背着很大的压力,他太希望借此机会翻身,证明自己的能力了,可是没想到,他这次遇到的却是陈毅、粟裕这两位作战高手。

战斗刚开始,他的作战计划就被陈毅和粟裕识破了。他们立即指挥山东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对国军整编69师发起了攻击。

激战4天,69师惨败,连师长戴之奇为避免被俘而自杀。此战国民党损失 2.1 万人,比解放军多 1.3万人。

宿北战役的惨败,让薛岳在国民党中更加没地位了,而且还被蒋介石指责 “指挥无力,声名低落”。

虽说抗战时期的功绩不可磨灭,但解放战争中的多次惨败,让薛岳在撤往台湾后,仅获 “总统府战略顾问” 一职。

这一职位对薛岳而言简直就是一种耻辱,根本无实权,只是名义上的一个虚职。这也就意味着薛岳在台湾根本没有地位,只得退隐至一座平房中生活。

这种生活太平静了,可是却没有持续太久。

1993 年,薛岳以 “国大代表” 的身份,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拒绝在 “修宪” 文案上签字,他认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没想到,此举遭到了报复。

薛岳的住房补贴被台当局停供了。当时他已经 97 岁高龄,大部分台湾民众得知了他的困境,开始自发为他提供食物、日用品等帮助,秘密帮他渡过难关。

但这些却不足以支撑他的房租,最终,他由于多次拖欠房租,被台湾银行起诉。这也就是薛岳被告上法庭的原因。

0 阅读:1
平南

平南

人笑比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