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秒生死时速!小米 SU7 爆燃事故给车企和消费者敲醒了这6个警钟】
小米SU7高速上发生严重车祸并造成了起火致使车上3人全部遇难的事儿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网络上激发的声音便是:智驾到底能不能用?我们该不该相信智驾?
目前小米官方和雷军都已经作出回应,表示会积极配合调查并且全力协助善后事宜。
很多人来问我: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情这么久过去了没有结论,我想说,这个事情要站在更高的维度上去思考。
这个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一方面是因为事故过于惨烈,另一方面小米巨大的影响力也让这件事得到了空前的关注。事故的具体原因还在调查当中我也会持续跟进,但我觉得更需要思考的是:车企和消费者都应该从中吸取足够大的教训,也来聊聊自己的几点看法。
1️⃣针对车企的“智驾3呼吁”
我一直在讲,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很多普通消费者的认知速度,我想首先给出针对车企的几点呼吁!
一是,我呼吁车企在研发层面要以安全为绝对的第一优先级,在研发智驾功能的时候标准要更严格。
高速领航看上去属于比较普及的技术,但实际上即便是对于我在上海的不少朋友而言也都没有体验过,而且,因为车速过快,消费者的反应时间会更短,也更容易酿成大祸。通过这次事件,不管是高速还是城区的算法都应该进行一些调整,比如一些新的功能是不是要实测多少百万公里的各种路况实测之后才能OTA上车,每次的OTA是不是都经得起考验,比如新手阶段需要体验多少公里之后才能激活一些高阶的智驾功能,比如智驾的退出机制问题,比如智驾退出的时候、文字、声音、振动的分级提醒机制等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思考!
二是,我呼吁车企在营销层面要针对车辆智驾功能给予相对客观的宣传,需要为消费者交代清楚智驾的功能边界。在涉及到安全的地方,不应该有任何模糊不清的表述。建议像越野分级、能耗分级一样形成明确的智驾功能安全分级。
三是,我呼吁车企在销售层面也要对终端销售人员进行充分的智驾安全性培训。要让销售人员清晰的掌握智驾可能存在的风险,还要了解车辆在紧急状态用于逃生的设计,并将这些知识毫无保留的传递给消费者。比如备用的机械门拉手设计得不那么容易察觉,如果销售为用户讲解得足够详细,可能会在事故中起到比较大的作用。
2️⃣针对消费者的“智驾3呼吁”
我之前就多次在不同场合给消费者提过关于智驾的“3个呼吁”:
第一,不要因为市面上有人出现过辅助驾驶的事故,就一刀切的否定它,给辅助驾驶一个机会,了解它,熟悉它,最好能有机会利用它。实际上有非常多的消费者通过辅助驾驶避免了事故,并且减轻了长途驾驶的疲劳和负担,这一点我自己也深有体会。
第二,如果你是一个新手,强烈建议在使用辅助驾驶功能之前先通过APP或者通过销售人员等途径熟悉这些功能。比如怎么操作智驾功能的开启和退出、有什么潜在的风险、对环境有什么要求、智驾过程中的各类提示信息有什么意义等等,之后再去上路体验,就能避免完全放手或者操作不当引起的各种麻烦。千万不要看了一些小视频之后就先入为主认为智驾能代替人驾。
第三,目前市面上所有乘用车的辅助驾驶功能,都属于L3级别以下,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这也意味着驾驶安全的责任人依然是驾驶者而不是车,所以,任何人在驾驶任何车辆的时候,依然需要驾驶员保持警觉,不要松懈随时准备接管,不要盲目信任和过度依赖任何厂家的智驾技术。
结束语🔚
除此之外,路政施工建设部门是不是应该规范好道路的标识、施工建设的安全标识、警示等信息,是不是可以与汽车产业端进行深度的沟通以规避风险,这一点也值得关注。
这次事故发生的具体环境确实有点复杂,速度合法,但是并不慢,晚上能见度又低,再加上需要大角度转弯,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了这场事故。
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已经做到了世界领先,所以有大量的先行者有向无人区探索的勇气。现在来看,不管是安全还是智驾,都还有不少课要补。三条宝贵的人命已经无法挽回,希望接下来不论是厂家还是消费者,都能更加警醒,以惨痛的教训为戒,不要再重蹈覆辙!
小米SU7燃爆大v聊车
用户10xxx22
接近100时速发生交通事故,黛妃的奔驰S600也没扛住啊!这两年发生的,林志颖特斯拉时速60碰撞起火,人撞晕车门自动锁死,要不是路人舍命砸车送医院抢救几天,他和儿子不也挂了,怎么没人去喷!百万雷克萨斯LX时速70国道碰撞起火,车门自动锁死,也是路人舍命砸车救出两人,一人被烧死,怎么也没人去喷?难道国货和国外品牌待遇不同,还是有人故意带节奏,一堆无脑喷子戏精上身?[静静吃瓜]
csc8002
你这个声音是最理智的!希望政府部门推动落实。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序推动汽车智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