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孩子不能要,不然咱俩离婚!”1988年,湖北女子生下了重度脑瘫儿子,丈夫提议“拔管”未果,狠心将妻儿抛弃,谁料脑瘫儿子日后以660分考入北大,后被哈佛大学录取!逆袭的过程让人泪目! 2017年5月的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典礼上,一位来自中国的年轻人正微笑着领取他的硕士学位证书。他的举止从容,眼神坚定,没有人能从他身上看出任何与众不同的地方。然而,就是这位站在世界顶尖学府讲台上的青年,曾是一个被医生断言"活不成"的重度脑瘫患儿。 那是在1988年7月18日凌晨4点,武汉市的一家医院。25岁的幼师邹翃燕感到阵阵临产痛,她和丈夫匆忙赶到医院。不巧的是,正好遇上医生换班时间,她只能忍痛等待了两个多小时。当邹翃燕好不容易躺上产床时,医生检查发现胎儿已出现宫内窒息的症状。 孩子出生后全身青紫,没有哭声,医护人员立即将他送往条件更好的市医院抢救。邹翃燕拖着虚弱的身体,心急如焚地等在手术室外。经过紧张的抢救后,医生带来了噩耗: "孩子颅内出血严重,不是重度脑瘫,就是瘫痪。你们还是放弃吧,拔掉输氧管,几分钟就结束了。"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邹翃燕蹲在地上失声痛哭。然而,更令她震惊的是丈夫的反应。那个平日温和、期待孩子到来的男人,此刻却异常冷静地说:"拔管吧!这个孩子坚决不能留,留下来孩子遭罪,我们也遭罪,过几年再生一个健康的孩子吧。" 邹翃燕难以置信地看着丈夫,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作为一名幼师,她深知每个生命的珍贵,如何能轻易放弃自己的孩子?内心深处,一个坚定的声音在告诉她:不能放弃,无论多么艰难。 "不,我不能放弃他。"邹翃燕坚决地说。 丈夫的脸色变得阴沉,他冷冷地说出了最后通牒:"你要不放弃,咱们就离婚!" 生命与婚姻,这是怎样一个残酷的抉择。但邹翃燕只思考了片刻,便给出了回答:"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会养着他!" 她没想到,丈夫真的说到做到。那个曾和她恩爱的男人,转身离去,从此再也没有关心过她和孩子的生活。 邹翃燕给孩子取名"丁丁",希望他能够顶天立地,像他的名字一样坚强。此时的她,或许还不知道,这个被父亲抛弃、被医生断言没希望的孩子,未来会创造怎样的奇迹。 邹翃燕决定独自抚养孩子的第五天,一个微小的奇迹发生了。当她转身正准备喝口水时,襁褓中的丁丁微微动了一下,发出了像小猫咪一样微弱的声音。 "医生,我的孩子在叫呢,快救救他!"邹翃燕激动地喊道。医生检查后惊喜地告诉她:"孩子有救了,但是以后情况会怎么样就看你了。"这一丝希望,成为邹翃燕坚持下去的动力。 当丁丁三个月大时,医院检查结果让邹翃燕既惊喜又忧心:孩子的智力发育正常,只是运动神经受到了损伤。这意味着丁丁的大脑能够正常思考,但身体行动能力将受到限制。邹翃燕作为语言老师,深知语言对孩子智力开发的重要性,每天抽时间和丁丁说话,教他辨认颜色。当她发现丁丁能用眼睛盯着不同颜色的气球看时,心中的希望更加坚定——孩子的脑子没有问题。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脑瘫的症状逐渐显现。六个月时,丁丁开始流口水,四肢无力。医生告诉邹翃燕,3到6岁是修复运动机能的黄金时期,错过这个时间段,康复将更加困难。 于是,三岁的丁丁开始了为期三年的专业康复训练。这个过程异常痛苦,七八个医生同时给他身体的不同部位进行按摩,力度之大让年幼的丁丁疼得发抖。"妈妈,今天停一下好吗?我好害怕疼。"丁丁常常带着哭腔恳求。每当这时,邹翃燕心如刀割,但她知道必须坚持下去。医生的话一直在她耳边回响:"脑瘫儿童不能忍受按摩的疼痛,一辈子生活没有质量。" 经济压力也如山般沉重。当时邹翃燕一个月的工资只有一百多元,而康复治疗每次要花费5元,两天一次。为了支撑这笔开销,她除了教师本职工作,还兼职做社会培训和保险业务员,一共三份工作。每天接孩子、买菜、做饭,她总是一路小跑,生怕耽误了任何一件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们母子的共同努力下,丁丁五岁多时突然能够蹦蹦跳跳了,这让邹翃燕喜极而泣。六岁时,邹翃燕买来字典,教他查字典学习认字。她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丁丁养成习惯自己检查作业,验算题目。 上学后,丁丁因行动不便常常遭到同学嘲笑。"妈妈,我不想上学了!"丁丁回家哭着说。邹翃燕没有心疼地同意孩子逃避,而是去学校向丁丁的同学讲述了他的经历。更重要的是,她对丁丁说:"别人越说你不行,你越要争气。你只能靠优异的成绩来证明自己。" 这句话成为丁丁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2007年,奇迹出现了——丁丁以660分的高考成绩成功考入北京大学,并完成了本硕博连读。更令人惊叹的是,2015年获得北大博士学位后,他又申请并被哈佛法学院录取,于2017年5月获得了硕士学位。
“这孩子不能要,不然咱俩离婚!”1988年,湖北女子生下了重度脑瘫儿子,丈夫提议
鹏天玩转旅游
2025-04-04 00:44:3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