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丐版NOA到假第一梯队,智驾行业的三大谎言与安全危机!因为一些企业的忽悠,当

觅露看世界 2025-04-07 07:04:44

从丐版NOA到假第一梯队,智驾行业的三大谎言与安全危机 !

因为一些企业的忽悠,当前智驾的三大致命问题, 包括伪平权、假雷达与滥竽充数。

第一、混淆低价能力与高阶能力,全量NOA的丐版陷阱。

当前,车企为抢占市场,将低阶智驾功能包装成“全量NOA”,甚至宣称“丐版车型也能实现高阶智驾”。一些品牌将基础L2级辅助驾驶(如车道居中、自适应巡航)与需高算力硬件支持的城区NOA混为一谈,导致消费者误以为低价车型的智驾能力与高阶版本无异。

这种营销手段的后果是致命的,用户可能在高速或复杂路况下过度依赖低阶功能,误判系统能力边界。比如有的车企的低配车型虽号称搭载NOA,但实际仅支持高速路段,且对施工改道、突发障碍等场景应对能力极差,最终多次因驾驶员未及时接管酿成事故。更讽刺的是,车企常将责任推给用户,强调“L2级需驾驶员全程监控”,却在宣传中模糊“辅助”与“自动”的界限。而且既然你宣传适配NOA施工改道,当车辆NOA模式下对施工场景没有响应,那就是你涉嫌虚假宣传问题了。

所以我上次说了智驾功能的分级需透明化,要认证。车企应明确标注不同价位的功能边界,不能高低版本都通通不明显区分造成误导之实。

第二、算法短板下的激光雷达隐形骗局,买的高价硬件其实就是心理按摩作用。

激光雷达被视为高阶智驾必备的核心硬件之一,但现实中,一些车厂其实际效用远低于宣传。部分车企为提升车型溢价,强行堆砌激光雷达,却因算法能力不足,导致雷达数据无法有效融合或响应,其实没有起作用。例如,某车型搭载激光雷达后,仍无法识别暴雨中的障碍物或道路施工锥筒,系统甚至将广告牌误判为车辆。

所以,有激光雷达≠有安全保障,若算法与数据训练未能匹配硬件性能,高价配置不过是“聋子的耳朵”摆设而已,徒增成本而无实质提升。

第三、滥竽充数的第一梯队神话,这是行业标准缺失下的虚假繁荣,消费者被一些厂家坑惨了。

所谓智驾第一梯队是车企营销中最具迷惑性的概念之一。部分品牌动辄宣称“跻身智驾第一梯队”,实则技术能力参差不齐。例如,有的车企将“支持高速NOA”即标榜为“第一梯队”,却对城区复杂场景的通过率避而不谈,给用户一种很牛,实际却含糊的虚假营销还很难追责的情况。因为第一梯队这是一个含糊的概念,你说第一梯队是什么,他说这个梯队30家,全国都可能不到30个公司搞家用汽车智能驾驶呢。

这急需建立统一的智驾能力评测体系,杜绝“自封第一梯队”的营销泡沫。用户更应警惕“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的个案——某些技术薄弱车企的夸大宣传,可能拖累整个行业的公信力。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上面这些个别企业的问题否定了智驾。智能驾驶是科技的进步,特别智能驾驶衍生的高级自动紧急刹车AEB技术,对安全带来巨大好处。

智能驾驶不是100%万能,当然也不是有不如无的情况;智能驾驶要反对很多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因一些差的垃圾厂家智能驾驶就全面否认智能驾驶。

其实你开华为智能驾驶的车就知道,人盯着智能驾驶也比完全自己开轻松多了,还安全,因为机器前后左右都能看到,比人观察范围大。

就像人不能飞就发明飞机,不能载重就发明火车和汽车,不能渡海发明轮船,不能撕开食品发明刀俎等等。人类从来都是借助发明来延伸自己的生物机能不足问题。

同样的,激光雷达+4D微波雷达能大幅度提升车辆暗光、逆光、雨雪、雾天的探测能力,远优于肉眼。而且设备不会疲劳驾驶、不会走神,能够前后左右观察,这是人类远远不能比拟的能力。说肉眼比智能驾驶传感设备强,那是相当于以为自己负载能力比卡车强的错觉。这也是为什么M9的事故率是业界平均1/10不到,是某些车辆的几十分之一原因。

所以我们不能认为智能驾驶100%就一定没有问题,但是也要反对否认智能驾驶对安全和舒适度提升的巨大作用。智能驾驶的车和没有智能驾驶的车就相当于智能机对功能机的进步。

智驾技术的初衷是提升安全与效率,但当前行业乱象已背离这一目标了;车企需摒弃“营销内卷”,回归技术敬畏。明确功能边界、提升算法可靠性、建立透明,让智驾真正走向可靠出行和安全高效的产业未来。

0 阅读:45

评论列表

long

long

1
2025-04-07 10:46

法律应跟上,分级认证,注重考核品牌事故率

用户44xxx09

用户44xxx09

1
2025-04-07 19:00

其实真没什么区别

觅露看世界

觅露看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