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苏联腹背受敌,斯大林不顾面子,先后6次请求毛主席派兵支援,都被毛主席狠心拒绝了:“如若不拒绝,挨打的就是我们。” 1941年,世界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漩涡中。德国法西斯在欧洲势如破竹,日本帝国主义在亚洲肆意扩张,全球局势波诡云谲。此时的中国,已经与日本交战多年,国土沦丧,民不聊生。而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苏联虽然此前通过与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暂时避免了战争,但这种和平终究是短暂的。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闪电战,300多万德军沿着2000多公里的战线同时向苏联发起进攻。这一突然袭击让苏联措手不及,红军在前线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更令斯大林担忧的是,就在西线战场格局未明之际,东方的日本帝国主义也蠢蠢欲动。情报显示,日军已在远东地区集结了70多万兵力,意图与德国法西斯形成对苏联的东西夹击之势。若日军真的从东线发动攻击,已经疲于应付西线的苏联无疑将陷入腹背受敌的绝境。 斯大林格勒作为苏联南部的重要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若此地失守,不仅会切断苏联的粮食和军工供应,更会为德军南下高加索油田和东进莫斯科创造有利条件。 在这种危急关头,斯大林想到了正在抗日的中国共产党。1941年7月,他向毛泽东发出第一封电报,请求中共阻止日军在华北地区的集结,并破坏北平、张家口和包头等地的铁路交通。 面对这一请求,毛泽东并未立即答复。在延安的窑洞里,他与周恩来、朱德等人召开了紧急会议。经过深入讨论,毛泽东最终决定:同意配合破坏铁路交通,但拒绝在长城地区牵制日军的请求。他向前线的彭德怀元帅明确表示,这只是战略层面的配合,而非战役层面的直接参与。 不久后,随着德军围攻莫斯科的形势愈发紧迫,斯大林在1941年10月发出第二次求援电报。这次他直接要求中共一支部队向长城外发展,另一支向日军主动进攻。然而,毛泽东考虑到中共当时正面临国民党的围剿和日军的进攻,决定直接拒绝这一请求,表示需要积蓄力量,巩固内部。 1942年初,希特勒发动夏季攻势,日军也在中苏边境集结,斯大林第三次请求中共出兵援助。毛泽东的回应依然坚定:虽然愿意在苏日开战时配合作战,但必须有计划、有步骤,不能孤注一掷。 1942年9月,德军势如破竹地攻入斯大林格勒市区,与苏军展开激烈的巷战。城市内的每一栋楼房、每一条街道都成为了战场,血腥的战斗日夜不息。在这紧要关头,斯大林发出了第四次求援电报,这次他变换了策略,承诺向中共提供先进的武器装备作为支持,希望能打动毛泽东。 对于缺乏现代化装备的中共军队来说,这无疑是个诱人的条件。但毛泽东依然保持清醒,他表示中共确实需要武器,但调动一两个师的兵力穿越敌后区域去接收武器极其危险,部队很可能在到达前就被日军空军发现并歼灭。于是,这次请求再次被婉拒。 不甘心的斯大林随后发出第五次电报,降低了要求,询问中共能否派出小型游击队到满蒙交界处接收小批量武器。毛泽东再次拒绝,认为即使是小规模行动也会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而这正是他不愿看到的。 1943年初,苏军在反攻中包围了33万德军,战局开始向有利于苏联的方向转变。为确保这一胜利成果,斯大林发出第六次电报,建议中共在长城内外部署兵力牵制日军,防止日军破坏苏军的战略计划。这一次,毛泽东部分接受了请求,在长城内外部署了一支队伍。 毛泽东之所以多次拒绝斯大林的请求,源于他对中国国内形势的清醒认识。当时,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应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进攻,还要防备国民党的围剿,可谓内忧外患。八路军、新四军虽然发展迅速,但在装备、人员训练等方面仍有不足,需要时间积蓄力量,巩固抗日根据地。 斯大林对毛泽东多次拒绝请求显然不满。在1942年2月的共产国际书记处会议上,他甚至公开批评中共"只指望苏联胜利,却不积极展开军事行动"。 尽管如此,中共并非毫无作为。他们积极破坏日军控制区的铁路交通,提供有价值的情报信息,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苏联的反法西斯战争。这些行动虽不如直接派兵那样引人注目,却实际上牵制了部分日军,为苏联争取了宝贵的战略缓冲。 正是因为保存了有生力量,中国共产党才能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迅速发展壮大,最终在国内革命中取得成功。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也成为了二战的重要转折点,苏联红军由此开始了反攻的步伐,最终与盟军一起打败了法西斯势力。
1941年,苏联腹背受敌,斯大林不顾面子,先后6次请求毛主席派兵支援,都被毛主席
何以为知吖
2025-04-10 15:46:25
0
阅读: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