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0万志愿军被美军包饺子,一向淡定自若的彭老总心急如焚连忙向毛主席求助。毛主席苦思3小时,下达8字命令。众将一听都懵了,彭老总却直呼高明。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刚站稳脚跟就碰上的硬仗。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带着联合国军杀到鸭绿江边,威胁到家门口了。毛主席心里清楚,这仗不只是帮朝鲜,更是保中国。可那时候国内啥情况?刚打完解放战争,经济还没缓过来,军队装备也跟美国差一大截,跟世界老大硬碰硬,风险不是一般大。毛主席跟中央领导反复掰扯,最后在苏联点头、彭老总拍胸脯的情况下,才下了出兵的决心。 战争开头打得挺顺,彭老总带着志愿军连赢几仗,把美国佬揍得有点懵,士气一下子上去了。可到了1951年春天,风向变了。美军换了个叫李奇微的家伙当指挥,这人挺狡猾,看准了志愿军后勤跟不上,补给线拉得老长。他搞了个计划,从侧后方登陆,跟正面部队前后夹击,想把十万志愿军困死在朝鲜中部山区。这招要是成了,志愿军就真成“饺子馅”了,后果不敢想。 彭老总在前线盯着地图,眉头都快拧成疙瘩了。志愿军补给线太脆弱,地形又不熟,敌人还占着制空权,形势危得不行。他坐不住了,赶紧给毛主席发电报求援。毛主席接到电报后,没急着回话,而是整整想仨小时。那会儿他脑子里估计翻江倒海,既要想怎么救人,又得顾大局。最终,他回了八个字:“放弃救援,以攻代守。” 这命令传到前线,指挥部里的人都傻眼了。啥?不救人还主动去打?这不等于送吗?可彭老总听完却眼睛一亮,立马明白了毛主席的算盘。与其坐等救援,耗时间让敌人把包围圈扎得更死,不如主动出击,杀出去,打乱美军的节奏,把被动变主动。这思路太狠了,既出人意料,又直戳要害。 彭老总也不是光会喊口号的人,他马上跟朝鲜那边商量,决定抢在美军登陆前动手,发起第五次战役。计划很简单,靠地形把敌人切开,集中力量干掉几个师,把美军的部署搅成一锅粥。他把方案报给毛主席,毛主席看了后挺认可,还特意提醒要盯着战场变化,别死脑筋。 第五次战役就这么打响了。志愿军将士们条件苦得要命,缺粮少弹,还得硬扛美军的飞机大炮。可他们愣是咬着牙拼了50天。结果呢?美军的登陆计划泡汤了,志愿军不仅没被包住,还反过来重创了敌人好几个师。这仗打完,局势彻底扭转,抗美援朝的胜利底子算是有了。 说白了,毛主席这八个字救的不光是十万志愿军,还救了整个战局。这命令高就高在看透了敌人的心思,知道被动防守只会越陷越深,主动出击才能翻盘。当然,这也得靠彭老总在前线豁出去干,靠志愿军将士拿命去拼。抗美援朝这场仗打下来,新中国站稳了脚跟,也让全世界看看,中国人不好惹。 再往深里说,这八个字不只是战场上的招儿,也体现毛主席的战略眼光。他明白,战争拼的不光是兵力,还有脑子。美军装备好,后勤强,但志愿军有自己的优势——人多、灵活、能吃苦。毛主席抓住了这点,用最接地气的办法破了局。这思路搁现在看,也让人服气。 这场仗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让新中国在国际上有了话语权,也给国内老百姓打了强心针。那时候,谁敢想一个刚成立两年的国家,能跟美国掰手腕还赢了?可事实摆在那儿,志愿军用血汗证明了,毛主席用智慧证明了,关键时刻的决策,真能扭转乾坤。 当然,也有人会问,这仗打得值不值?代价确实不小,志愿军牺牲了不少人,后勤也差点崩。可要是不打呢?美国要是真占了朝鲜,东北就得天天提心吊胆,工业基地也保不住。毛主席算的是长远账,这点不得不佩服。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6评论】【19点赞】
人心难测
毛主席思想战无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