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蒋捷笔下的一场听雨,一听就是1000多年,治愈了万千人的心灵

墨尘染公子 2024-05-15 04:00:04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是哪位诗人的绝唱?

没错,是蒋捷!他是宜兴大族之后,生于宋、元交替的动荡年代,他一生颠沛流离,饱经战乱。

南宋覆灭后,他选择了一生隐居,不再入仕途。

他的词,大多抒发故国之思、悲凉清俊,在宋朝词坛上独树一帜,是“宋末四大家”之一,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士”!

蒋捷有《竹山词》传世,其中一首《虞美人·听雨》是他的成名之作,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诗人“听雨”为媒,写了少年、中年、老年听雨的不同心境,一生悲欢尽在雨中。

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这场千年的“雨”吧!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历代词人笔下,“雨”总是连接着词人连绵不绝的“愁”。

比如,温庭筠《更漏子 玉炉香》“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雨”是诗人的离愁。

又比如,朱淑真的《蝶恋花 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雨是诗人的春愁。

而蒋捷的“雨”,有三种不同的愁,跨越了诗人十几年的人生,从少年、青年、老年,三段听雨,听出了人生迥然不同的心境。

01

少年听雨,春风骀荡,“歌楼”、“红烛”、“罗帐”,这是什么画面?

少年时,听雨在歌楼上,这里的“歌楼”指妓院,诗人倚靠在床边,红色的蜡烛、轻薄的罗帐,昏暗的小楼,令诗人春心荡漾。

诗人用“歌楼”、“红烛”、“罗帐”渲染了少年时的奢靡、香艳。

辛弃疾曾言“少年不识愁滋味”,诗人在歌楼一杯复一杯,这是多么自在的风流公子啊!

可惜,谁会料到,中年后,诗人会如此悲凉?这种极致的反差,又让人愁肠百结!

02

中年听雨,愁肠百结,“客舟”、“断雁”、“西风”,这是什么样的画面?

诗人从少年,走到中年,从芙蓉帐暖,变成了客居小舟,从歌楼听雨,到客舟听雨,这孤独的转变,渲染了极致忧愁。

一个“客”写出了诗人颠沛流离,天涯羁旅的孤独,诗人一句“壮年听雨客舟中”,有种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的孤寂。

这是一个怎样的江面呢?是风雨大作,还是细雨绵绵?

诗人说“江阔云低”,江面非常开阔,云朵压得非常低,说明此刻,正是细雨绵绵。

这绵绵细雨,又是诗人心中绵绵不绝的哀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种游子之苦、万般离愁的心境,跃然纸上。

这时候,有一只大雁,打破了江面的平静。

这是一只失群的大雁,它的悲鸣,正是对同伴的呐喊,也是对命运的一种抗争,像极了孤独的诗人!

一个“断”字,既是写孤雁,也是写诗人自己,在兵荒马乱之际,诗人失去了亲朋的联系,如同那失群的大雁,四方漂流。

03

“而今听雨”即是当下的时空,诗人为什么在“僧庐”听雨?

这里的“僧庐”指僧寺、僧舍,也是出家人寄居的地方。

大胆猜测一下,会不会是诗人漂泊半生,居无定所,只能寄居于僧庐之中?

并非如此,诗人是宜兴大族,纵使南宋覆灭,瘦死的骆驼都比马大,所以诗人不会居无定所,而晚年客居“僧庐”,应该是刻意为之。

诗人少年得志,春风得意,中年饱经战乱,颠沛流离,内心一定是千疮百孔,到了老年,诗人早已心归佛门,心静如水。

诗人两鬓斑白,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着夜雨。

此刻江山易主,一切只能随风而去,少年的欢乐、中年的愁苦,老年的孤独,在点点滴滴的雨声中,释怀了,放下了。

这是多么荒凉的心境!

最后,诗人用“悲欢离合总无情”来抚慰这一生的悲欢,这里的“无情”,真是“无情”吗?

笔者认为,这里的“无情”,不是没有感情,而是指诗人心静如水、波澜不惊了。

诗人经历了人生坎坷,尝遍了悲欢离合。

如今诗人风烛残年,早已忘怀人生,进入了超脱之境,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物外。

最后,诗人又还想说点什么?又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1 阅读:49

墨尘染公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