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生存八十多岁的老人还在田里劳作,专家们却说成是励志造孽呀 来源:逍遥论经

烁耀中原地 2025-04-11 23:59:12

为了生存八十多岁的老人还在田里劳作,专家们却说成是励志造孽呀 来源:逍遥论经 在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中,我们常听到专家们用各种词汇去解读世间万象,然而,当他们将八十多岁仍在田里劳作的老人称为“励志典范”时,这不仅是对现实的严重误读,更是一种令人痛心的造孽行为。这背后,是对老年群体生存困境的无视,对社会问题的逃避,以及对人文关怀的亵渎。 八十多岁的老人,本应是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年纪,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身体机能的衰退、精力的不济,都在诉说着他们应该被呵护、被照顾。然而,现实却如此残酷,他们不得不拖着年迈体弱的身躯,在田间地头继续劳作,只为换取那微薄的收入,维持最基本的生存。他们的每一滴汗水,都滴落在生活的无奈里;每一次弯腰,都饱含着生活的重压。 专家将这一现象称为“励志”,实在是荒谬至极。励志,本应是在积极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价值过程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一种主动且充满希望的行为。而这些老人,他们在田里劳作并非出于自愿,不是为了实现什么伟大的梦想,只是被生活逼到了角落,为了不饿死、不病死,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把这种生存的无奈包装成“励志”,就像是在伤口上撒盐,是对老人苦难的轻慢与践踏。 这种错误的解读背后,是部分专家高高在上、脱离实际的姿态。他们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无需为温饱发愁,自然无法体会底层老人生活的艰辛。他们坐在办公室里,凭借着自己的主观臆想,用看似正能量的词汇去掩盖社会的阴暗面,却不知道这些轻描淡写的话语,让那些真正需要关注和帮助的老人被忽视。 在他们的“励志”话语中,社会看不到老人生活的困境,政策制定者难以听到底层的声音,那些急需解决的养老、医疗、社会保障等问题,就这样被搁置一旁。 我们的社会应该是一个充满温情与关怀的大家庭,老人作为社会的宝贵财富,为社会奉献了一生,他们理应得到尊重和善待。面对八十多岁还在田里劳作的老人,我们需要做的是反思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不足,思考如何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如何让老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而不是用一句空洞的“励志”,来掩盖社会的伤疤。 愿我们的社会多一些对现实的正视,少一些对苦难的粉饰;多一些对老人的关爱,少一些高高在上的“解读”。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温暖与尊严中度过人生最后的时光,这才是一个文明社会应有的担当。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0
烁耀中原地

烁耀中原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