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25日,美军空袭了志愿军司令部的驻地,位于朝鲜平安北道的大榆洞;

风城春史呀 2025-04-14 11:31:18

1950年11月25日,美军空袭了志愿军司令部的驻地,位于朝鲜平安北道的大榆洞;正在山洞外作战室整理文件的毛岸英,来不及躲避被炸牺牲。毛岸英的这段事迹,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有体现,但鲜为人知的是,和毛岸英一起牺牲的,还有一位叫高瑞欣的河北英雄,只不过现在快要被遗忘了! 高瑞欣是河北安国人,父亲是农民兼石匠,在农闲的时候会帮人制作石碑、石磨等石器,可以多赚一点工钱,所以高瑞欣家里的日子相对会好一点。 父亲非常清楚,农村的孩子想要出人头地,读书是最佳的捷径,所以在高瑞欣8岁的时候,就将其送进了小学。 全面抗战爆发后,安国属于冀中根据地的范围,所以高瑞欣在小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冀中军区的抗属中学,为日后参加革命打下了基础。 1942年,华北日军对冀中根据地发动了残酷的“五一扫荡”,抗属中学被迫停课,于是高瑞欣索性和几个同学一起参加了八路军。 大扫荡结束后,抗属中学复课,八路军首长考虑到,高瑞欣他们原本就是抗属中学的学生,读书才是他们眼前的大事,所以就让他们回去继续上课。不久,抗属中学和抗大二分校附中合并,之后二分校又转回了延安,高瑞欣因此被安排到了抗大七分校二大队继续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中央军委第一局。 1947年3月,为了应对国民党的进攻,中央成立了西北野战军,由彭德怀担任司令兼政委,在组建司令部班子时,高瑞欣也被调了过去当作战参谋。 当时高瑞欣的主要工作是书写作战命令和分管电报的送阅,所以和彭德怀接触得比较多。当时彭德怀已五十多岁,眼睛也开始花了,所以写文件的时候难免会出现错别字;但高瑞欣总能又快又准确地认清,且能改正错别字,增删错漏,因此受到了彭德怀的多次表扬。 每次彭德怀发脾气的时候,如果有工作需要汇报,而作战科的科长或者副科长可以不出面的,大家都让高瑞欣去,因为彭德怀对他印象比较好,比较不会发脾气。 高瑞欣和彭德怀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下象棋!彭德怀喜欢悔棋,有一次高瑞欣赢了,彭德怀调侃道:小高!小高!棋艺高!可惜个子难再高!而高瑞欣也回了过去:你的个子也比我高不了多少! 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高瑞欣和彭德怀的关系还是比较不错的! 1949年2月,彭德怀奉命到西柏坡参加七届二中全会,并点名让高瑞欣一起走。到石家庄的时候,彭德怀考虑到高瑞欣自参军后已八年没有回家,现在都到家门口了,于是就给他放了7天的假! 高瑞欣非常地高兴,回家后,父母就给他张罗了一门婚事,与李翠英订了婚,只不过7天的时间很短暂,高瑞欣还没有来得及完婚,就匆匆赶回了西柏坡。 志愿军进入朝鲜后,成立了为彭德怀指挥作战服务的司令部办公室,主要成员有彭德怀从西北带来的秘书张养吾、参谋杨凤安,以及从北京调来的成普、龚杰、徐亩元,还有毛岸英等人。 只不过,彭德怀还是觉得人手不够用。张养吾虽然是他从西北带来的,但他之前是西安的教育局长,不谙军事。之前因为彭德怀被毛主席连夜叫到了北京,他以为是要讨论关于西北建设的问题,所以带的是张养吾。 为发挥张养吾的所长,彭德怀决定将其调回国内,并指定跟随自己多年的年轻参谋高瑞欣来接替张养吾的工作! 1950年11月上旬,高瑞欣接到了彭德怀的调令,他匆匆告别已有身孕的新婚妻子,踏上了前往朝鲜的列车。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别竟是永别! 11月18日,高瑞欣到达了朝鲜平安北道昌城郡大榆洞的志愿军司令部。彭德怀见到他后,高兴地说:欢迎!小高又来了!现在紧张忙碌,等有空闲时拿象棋来杀几盘,看你的棋艺长进了多少! 只可惜,这盘棋永远没有机会下了! 到志愿军总部后,高瑞欣因和毛岸英年龄相仿,且都是在新婚不久就来到了朝鲜,所有许多地方都聊得很投机,几天就成了好朋友。 因当时志愿军刚进入朝鲜,事情非常地多,志愿军司令部每天的发报声、电话铃声不断,美军利用先进的测向仪探测到,大榆洞一带一定是志愿军或者朝鲜人民军的重要指挥机关,否则发报频率不可能会那么高。 11月24日,美军的两架飞机又出现在大榆洞上空,与往日不同的是,两架敌机不是简单地经过,而是反复盘旋。副司令邓华和洪学智预感,美军可能是发现这里了,为安全起见,决定在25日7时后,除必要的值班人员外,其余人员都转到山洞内办公。 最开始,高瑞欣和毛岸英都进入了防空洞,但因敌机经过大榆洞上空并没有停留,也没有轰炸,径直向北飞去,大家都以为敌机奔中朝边境去了,放松了警惕。考虑到洞外作战室还有文件没有整理,于是高瑞欣、毛岸英等四个参谋,又回到了作战室。 但没想到,敌机虚晃一枪,又返回了大榆洞上空,防空警报响后,有两个参谋立即冲出了作战室;因毛岸英和高瑞欣距离门口较远,当他们即将到门口的时候,几枚燃烧弹直接命中了房子,两人瞬间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所以,当时牺牲的有两人,除毛岸英外,还有一个河北英雄高瑞欣!

0 阅读:35

猜你喜欢

风城春史呀

风城春史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