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刘伯承得知771团被日军突袭伤亡惨重后,立马带警卫班去寻找771团。没想到,寻找过程中,他却有了意外的收获,狠狠地打击了日军。 1937年9月,随着日军向山西发动大规模进攻,晋东门户娘子关岌岌可危,一旦失守,将对中国军队的战局产生重大影响。在这种紧张局势下,刘伯承将军派出771团驻扎在七亘村附近,希望通过运动防御战术阻止日军的西进。 时间回溯到进攻前夜,771团正在紧张地修筑防御工事。然而,尽管刘伯承已经做出了诸多战术部署,这个团队还是被日军的侦察兵发现。日军抓住机会,在夜幕下派出步兵联队和骑兵中队,发起了突然的偷袭。这次偷袭导致771团伤亡惨重,且与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 接到消息后,刘伯承便亲自带领警卫班前往寻找失联的部队成员。在紧张的搜索中,刘伯承对七亘村的地形进行了仔细分析,他发现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地形的不利。七亘村的过道狭窄,两旁是高高的土堆,这种地形并不适合修筑防御工事,却非常适合设伏。刘伯承利用七亘村的地形优势,可以给日军致命一击。因此,他立即指示386旅做好准备,迅速前往七亘村布置伏击。 就在771团受到攻击的第二天晚上,386旅按照刘伯承的指令在七亘村设下伏兵。日军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了伏击圈。借助地形的优势,中国军队成功地给了日军沉重的打击。 20世纪40年代,386旅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时的旅长陈赓接到了上级刘伯承将军的特殊任务。 在接到任务的初期,陈赓并没有立即决定执行方案,而是开始慎重考虑部队的配置和战术安排。就在这时,王近山主动请缨,希望能被派遣执行这一艰巨的任务。他提出带领一个营和一个排前往执行任务。 王近山的请求正好与陈赓的考量相符。陈赓知道,王近山在之前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决定派他去执行这一艰巨任务。 在详细阐述了作战计划后,陈赓派王近山带领部队先行到达七亘村设立伏击圈。计划是等到大部队的到来后,再发起对日军的总攻击。然而,战场的变化总是快速且不可预测的。王近山及其部队在七亘村的山谷中悄然布置好伏击,却因通信和协调问题,未能及时与主力部队汇合。 随着日军的接近,王近山面临了一个严峻的选择:是等待未知的援兵,还是凭借现有兵力发起攻击。在等待中,他深知任何延迟都可能导致战机流失。因此,在夜晚,他下达了攻击的命令。 在王近山的精确指挥下,他的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伏击。战斗虽短暂但异常激烈,他们不仅成功地将日军引入伏击圈,还利用地形和夜色优势,有效地削弱了敌人的战斗力。最终,以极小的代价击败了数量远超自己的日军。 1937年的晋东战役中,刘伯承将军率领的中国军队在第一次伏击战中取得显著胜利后,继续策划第二次伏击。这一次,他更加细致地部署了战术,并且以更加出人意料的方式打击了日军。这连续两次的成功伏击战,不仅震撼了敌人,还在后来被誉为世界十大经典战术之一。 战争结束之后,王近山带着从战场上缴获的洋烟,找到了他的上司陈赓。他本来是为了未经上级同意便私自发动第二次伏击的行为去请罪的。按照军事纪律,王近山的行为确实过于鲁莽,理应受到惩罚。 然而,陈赓对王近山的行为有着不同的看法。在那种危急的局势下,如果王近山继续等待大部队到来或是请示上级,恐怕会错失伏击的最佳时机。因此,当陈赓审视王近山的时候,他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表扬了王近山的决断力,说道:“我要给你记一个大功。”
彭总本来确是想杀人立威的,毕竟四野横扫南中国以后,多少有点骄兵悍将的的意思,如果
【16评论】【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