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一直喜欢瞿秋白的丁玲,却眼看着瞿秋白娶了自己的闺蜜王剑虹。可结婚7个月王剑虹就去世了,没想到瞿秋白连妻子的葬礼都没去,丁玲断定王剑虹的病是瞿秋白传染的,因此对他恨之入骨。 1922年,五四运动的余波仍在激荡,一群年轻的知识分子在上海寻找着自己的道路和使命。在这群人中,有三位特别的青年:丁玲、王剑虹和瞿秋白。 丁玲和王剑虹的友谊始于他们的学生时代,在桃源县二师学堂,两人的友谊如同她们共同的理想一样,坚定而深刻。随着五四运动思潮的推动,两人决定一同前往上海,进一步追求他们的学术和社会目标。他们的上海之行不仅是为了求学,更是为了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1920年代初,在上海他们频繁出入由陈独秀和李达等人创办的学术场所,这些场合成为了青年才俊交流思想的沃土。丁玲与瞿秋白的初次相识在学术与文化的氛围中进行。瞿秋白作为一个魅力四射的讲师,尤其是他对俄语的精通和外国文学的深刻理解,吸引了不少学生的崇拜和关注,其中就包括丁玲和她的好友王剑虹。 尽管丁玲对瞿秋白抱有深厚的感情,但她很快发现王剑虹对瞿秋白的倾慕更为显著,并且得到了瞿秋白更多的回应。随着时间的推移,瞿秋白与王剑虹的关系愈发密切,丁玲最终决定默默退让,保持距离。 1922年,瞿秋白与王剑虹结婚。丁玲虽然一直对瞿秋白抱有深厚的感情,但看着瞿秋白与自己的密友结婚,复杂情感难以言表。 1924年,瞿秋白与王剑虹的关系走向公开,他们在上海的一间小屋中举行了简朴却意义深远的婚礼,以诗歌和生活为主题,成为了校园中流传的佳话。 然而,幸福的时光并未持续太久。不久后,丁玲离开了上海回到湖南,她接到了王剑虹意外的来信。信中,王剑虹透露自己患有肺结核,这在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这一消息令丁玲极为震惊,她急忙返回上海,想要在王剑虹可能的最后时刻相见。 到达上海时,丁玲发现情况比预想的更为严重。王剑虹已经因病去世,而瞿秋白却因工作原因前往广州参加会议,似乎对王剑虹的去世漠不关心。这让丁玲对瞿秋白产生了深深的疑问和失望。 据了解,瞿秋白在婚后不久就患上了重病,这场病魔不仅折磨了他,还间接影响到了王剑虹。对王剑虹的早逝,丁玲她无法释怀瞿秋白对这段婚姻的处理方式。更令人震惊的是,瞿秋白在王剑虹去世后不久,竟迅速与另一位弟子杨之华结婚,似乎没有为王剑虹逝去表现出应有的悲痛。 丁玲充满了对旧友的同情和对瞿秋白的怨恨。她在王剑虹的丧事上感受到了深深的悲凉,同时也反思了自己与瞿秋白和王剑虹之间复杂的感情纠葛。这一段经历最终也成为了丁玲后来作品中情感和人性探索的重要素材。 尽管如此,瞿秋白在婚后与杨之华的关系良好,两人共同为革命目标努力。瞿秋白的革命活动也让他面临极大的风险。他最终因政治原因遭受迫害,壮烈牺牲。在丁玲看来,瞿秋白的牺牲是对其个人信仰和理想的最高体现。她在回忆瞿秋白的文章《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中将他比作深埋心中的热爱作品,永远怀念。 1929年,这段复杂的感情故事激发了丁玲的创作灵感,她根据王剑虹与瞿秋白的关系写下了长篇小说《韦护》,使这段传奇的爱情故事得以流传下来。通过这部作品,丁玲将瞿秋白和王剑虹的记忆永久地镌刻在文学史上,使他们的爱情和牺牲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1943年,新四军活捉了国民党副总司令韩德勤,陈毅愁眉不展,想装作不认识放他走,
【5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