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有多神?简单来说,四渡赤水就是40万国军把3万人的红军围在一条河边,结果

猫猫背茹茹 2025-04-15 16:07:41

四渡赤水有多神?简单来说,四渡赤水就是40万国军把3万人的红军围在一条河边,结果红军来来回回跑了四趟,硬是把40万国军给活活跑散了。 1935年3月,西南群山之中,一场关乎生死的较量正被推向顶点。国民党领袖蒋介石亲赴重庆坐镇,调兵遣将,数十万大军织成一张巨网,意图在川黔边境,特别是乌江以西的崇山峻岭间,彻底锁死长征途中疲惫不堪的中央红军。 彼时,红三军团仍在川南地区故作姿态,仿佛真要不顾一切强渡长江北上。这逼真的佯动,成功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没人料到这背后隐藏着石破天惊的变局。 就在国民党军将重兵部署于长江沿线,准备围歼这支看似走投无路的红军之际,战场态势却陡然逆转。毛泽东指挥的红军主力,如同滑不溜手的游鱼,在敌人布防的结合部找到了缝隙。 1935年3月下旬,他们悄无声息地完成了第四次渡过赤水河的行动,迅即挥师南下,一举突破了素称天险的乌江防线,其兵锋甚至锐不可当地指向了国民党在贵州的军事心脏——贵阳。 这神来一笔瞬间撕破了蒋介石精心构筑的包围圈,让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化为泡影。这步险棋背后,是怎样一番惊心动魄的辗转腾挪? 1935年初,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让中央红军锐减至三万余人,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按原计划,他们试图北上四川,与红四方面军汇合,在川西北开辟新的根据地。然而在泸州、宜宾一线,遭遇川军刘湘等部的坚决阻击,北渡长江的通道被死死封锁。 危急存亡的关头,遵义会议刚刚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面对前有天堑堵截,后有数十万追兵的绝境,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 于是一场围绕赤水河展开,极度灵活机动的运动战拉开了大幕。为了避开川军主力的锋芒,1935年1月底,红军自土城等地第一次西渡赤水,试图迂回进入川南,再寻北上契机。 但国民党军反应极快,潘文华部迅速封锁长江南岸,川南再度布下天罗地网。 北上计划再次受阻,红军并未陷入绝望。毛泽东展现出非凡的战略决断力,于1935年2月中下旬指挥部队第二次东渡赤水,回师黔北。 这一出其不意的回马枪,不仅打乱了敌人的追剿部署,更在短期内再克遵义城,为疲惫的红军赢得了短暂而宝贵的休整时机。 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蒋介石,他随即调集更多兵力,加紧围剿。面对更加严峻的局面,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展现了高超的指挥艺术。 1935年3月中旬,红军实施了第三次西渡赤水,再次进入川南地域。这次行动更加注重佯动与迷惑,成功地牵制和调动了国民党军主力,使其深信红军主力仍在寻找北渡长江的机会。 正是利用敌人注意力被牢牢吸引在长江防线的时机,才有了戏剧性的一幕:1935年3月下旬,红军第四次东渡赤水,穿插于敌军的薄弱环节,继而南渡乌江,直逼贵阳。 这历时三个多月的四渡赤水战役,绝非简单的兜圈子,而是在极端劣势条件下,将战略转移中的被动,硬生生转化为主动。 红军凭借高度的机动灵活,在川、黔、滇三省交界的狭小舞台上,反复穿插、声东击西,牵着数十万敌军的鼻子打转,最终奇迹般地跳出了合围。 这场在绝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经典之战,不仅保全了中国革命的核心力量,更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毛主席在军事指挥上的卓越才能。 这场战役也成为世界战争史上难以复制的传奇篇章,至今仍让人对当时指挥者的胆略与智慧感佩不已。 来源:长征中的光辉战例 四渡赤水——2023-04-23 ·重军

0 阅读:70

猜你喜欢

猫猫背茹茹

猫猫背茹茹

猫猫背茹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