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因当汉奸被判枪毙,被胡适等人救下,改判坐牢,49年出狱后写信给毛主席,没想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2025-04-16 13:14:19

周作人因当汉奸被判枪毙,被胡适等人救下,改判坐牢,49年出狱后写信给毛主席,没想到毛主席的一句话,改变了周作人后半生命运。

周作人,一个在新文化运动中举足轻重的名字,却也背负着“汉奸”的骂名,在历史的漩涡中沉浮。

他的故事,是一部充满争议与矛盾的个人史,折射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抉择。

抗战爆发,北平沦陷。

面对民族危亡,周作人选择了留下,这一选择,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将他一步步推向了深渊。

1939年,周作人接受了日伪政权的任命,出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等职。

他辩称自己是“身不由己”,是为了保全家人,为了守护北大,但事实上,他担任了多达13个伪职,包括伪北京大学馆长、伪东亚文化协议会会长等。

铁证如山,周作人“文化汉奸”的帽子,再也无法摘掉。

1945年,抗战胜利。

国民政府对汉奸进行了清算,周作人被逮捕,并以汉奸罪判处死刑。

消息传出,文化界一片哗然,有人拍手称快,认为周作人罪有应得;也有人惋惜叹息,认为周作人的学术价值不应被抹杀。

关键时刻,一些人站了出来,为周作人求情。

这些人中,有胡适、蒋梦麟,也有周作人的学生尤炳圻,他们四处奔走,联名上书,希望国民政府能够网开一面。

胡适等人认为,周作人的罪行虽不可饶恕,但并未涉及“杀人放火”,且其学术价值仍有保留的必要。

最终,国民政府对周作人改判,刑期减为14年。

后来,又因为周作人,在狱中保护北大财产等情节,刑期再次减为10年。

历史的进程,远比人们想象的更快。

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尾声,1月,李宗仁政府为了争取人心,释放了一批政治犯,周作人也在其中。

重获自由的周作人,面临着人生的又一次重大抉择。

他最初的计划是前往台湾,甚至通过学生洪炎秋,在台湾安排好了住所。

但局势变化太快,周作人的思想也开始动摇,最终放弃了前往台湾的打算,选择留在大陆。

1949年,周作人给毛主席写了一封,长达6000字的信。

这封信,既是周作人对自己的辩解,也是他对国家的表态,更是一份充满忐忑的“求饶书”。

在信中,周作人辩称自己的汉奸行为,是“缓兵之计”,是为了保护北平的文化,并没有直接参与日军的暴行。

还表达了对共产党的支持,称“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在信的最后,周作人提出了自己的请求,希望能够保留房产,不再被以汉奸论处。

毛主席在收到周作人的信后,认真阅读,并做出了批示。

大致意思就是,文化汉奸嘛,又没有杀人放火,而且当时懂希腊文的人不多,倒不如养起来,做翻译工作。

毛主席的批这个示,也体现了他对知识分子的务实态度:既不姑息周作人的政治污点,又充分考虑到了他的学术价值。

随后,周作人被安排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外译者,每月领取稿费,初期200元,后增至600元),翻译了《希腊的神与英雄》《伊索寓言》等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周作人得以继续从事自己热爱的学术工作。

晚年,他翻译了十余部西方古典文学作品,虽然都是匿名发表,但质量上乘,受到了学术界的肯定。

1956年,周作人还受邀参加了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会。

他的日记,也被鲁迅博物馆高价收购。

晚年的周作人,生活相对安稳,但也始终生活在争议之中,他的“汉奸”身份,始终是他身上无法抹去的标签。

参考资料:

钱理群. (2002). 周作人论.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深入浅出,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