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上甘岭战役卫生所,一个16岁女护士查房时,发现一个男战士因受伤无法排

爱吃凉历史 2025-04-19 19:53:46

1952年,上甘岭战役卫生所,一个16岁女护士查房时,发现一个男战士因受伤无法排尿而难受呻吟,没想到,这女护士接下来一低头的举动令人羞愧又感动。 王清珍,1936年出生在贵州毕节的一个穷乡僻壤,家里穷得叮当响。小时候赶上战乱和饥荒,吃饱饭都算奢侈。1949年新中国成立,她总算有了点盼头,参加了扫盲班,学会了认字算数。1950年,抗美援朝打响,国家喊年轻人上战场保家卫国。王清珍二话没说,剪了长发,套上军装,报名当了战地护士。1951年,16岁的她跟着志愿军到了朝鲜,直面血腥的上甘岭战役。 战场不是闹着玩的,王清珍从一个啥也不懂的小丫头,硬是被逼着成长起来。她得在炮火里跑,背着伤员钻防空洞,手冻得跟冰棍似的还得给伤员包扎。血肉模糊的场面见多了,她也习惯了。战友们都说她胆大心细,管她叫“战地天使”。可谁能想到,这天使后来干了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到白热化。美军炮火跟不要钱似的轰,志愿军阵地被炸得稀巴烂。卫生所里全是伤员,血腥味呛得人喘不过气。那天,王清珍查房时发现一个叫李明的排长,腹部受了伤,疼得满头汗。因为伤口影响,他尿不出来,憋得脸都白了。搁平时,这不算啥大事,可在战场上,这能要命。 王清珍知道,尿排不出来,膀胱憋炸了,人就得完蛋。她赶紧决定给他插导尿管。可问题来了,伤口肿得厉害,导尿管根本插不进去。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李明的状况越来越糟。王清珍急得满头汗,想起老医生教过一个土法子——用嘴直接吸导尿管,把尿引出来。她没多想,低头就干了。这法子听着糙,可管用,李明的尿排出来了,人也缓过来了。 王清珍这一低头,救了李明的命,可在场的人都愣住了。这事搁现在,谁听了都得脸红——一个16岁的小姑娘,用嘴去干这事,想想都觉得别扭。可回头想想,那是1952年的战场,条件差得没法说,医疗设备少得可怜,连消毒都不一定跟得上。护士不是神仙,能用的办法就那么几个。王清珍不是不知道这事糙,她也不是啥都不懂的小孩,但她明白,不干这个,李明就得死。 这事不光救人,还让人心里五味杂陈。羞愧,是因为这活儿太接地气,太“脏”;感动,是因为她一个小姑娘,能豁出去做到这份儿上。那年头,战场上人人都在拼命,护士也不例外。王清珍没啥花哨的理由,就是觉得人命比啥都大。她这举动,既是医生的本分,也是人性里最朴实的那份善良。 李明运气好,捡了条命。在王清珍照顾下,他伤慢慢好了。战役结束后,他回了老家当了农民,逢人就讲那晚的事,说一个小护士咋救了他。王清珍呢,继续留在部队,救了更多伤员。1958年,她退伍回了贵州,当了个乡村医生,把战场上学的本事用在乡亲们身上。她没啥大志向,就是想让人少受点苦。 这事后来传开了,村里人都知道有个女护士干过这档子事。有人觉得她了不起,有人觉得这事说出去怪不好意思的。可不管咋说,王清珍的故事成了抗美援朝的一段传奇,地方志里都记了一笔。她没觉得自己多伟大,就是干了该干的活儿。 王清珍的事,不是啥惊天动地的大英雄故事,但就是能戳人心。战争残酷,没人想打,可真打起来,总有人得站出来。王清珍站出来了,用最土最直接的办法,保住了一条命。16岁,多大的年纪?搁现在还是个上学的娃,可她已经在战场上扛起了责任。 这事还让人反思。那样的环境下,人命值多少钱?王清珍用行动说了,人命无价。她不光救了李明,也让后人看到,战争里不只有血和炮火,还有人性的亮光。那一低头,糙是糙了点,可那份心是真的。 抗美援朝那会儿,战地护士大多是年轻人,岁数小的跟王清珍差不多。她们没啥高学历,很多是扫盲班出来的,能写字就算不错了。可就是这帮人,扛起了救死扶伤的重担。没麻药就硬缝,没设备就靠手,条件再差也得干。王清珍不是特例,她是那群人里的一员。那一代人,苦是真苦,心是真硬。 上甘岭战役,死了多少人不好统计,但活下来的不少是靠这些护士救回来的。她们不是啥高高在上的圣人,就是一群普通丫头,用最笨的办法干最硬的事。王清珍那一低头,就是她们的缩影。

0 阅读:1
爱吃凉历史

爱吃凉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