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钱大钧在火车上撞见了从监狱逃出来的陈赓。可他却下令,不准捉陈赓。部下对此非常不解。钱大钧说出了三个原因,部下听后心服口服,一个劲夸赞:长官不愧是能当大官的! 钱大钧,1885年出生在江苏常州,家里有点文化底子,小时候念过私塾,后来走上了从军路。1908年,他考进保定陆军速成学堂,1917年又跑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镀金,回来后在保定军校和黄埔军校当教官,教出一堆军事骨干。陈赓呢,1903年出生在湖南湘乡,1922年考进黄埔军校第一期,正好是钱大钧的学生。师生俩在黄埔军校搭上线,关系挺铁。 钱大钧在黄埔不是白混的,1925年两次东征,他带兵打得风生水起,先是攻下淡水城,后来又拿下博罗,战功摆在那儿,蒋介石对他挺器重。陈赓也不差,第二次东征时当了蒋介石的护卫连连长,还救过蒋介石一命,在黄埔师生里名声响当当。后来陈赓因为信仰问题投了共产党,跟钱大钧分了道,但黄埔那段师生情没散。 故事跳到1933年。那年3月24日,陈赓在上海治腿伤时被国民党特务抓了。特务知道他是蒋介石的救命恩人,下手不敢太狠。蒋介石亲自劝他回头,陈赓死活不干。蒋介石杀也不是,放也不是,干脆睁只眼闭只眼。陈赓瞅准机会跑了,上了趟开往外地的火车。结果呢,火车上他撞上了钱大钧。 钱大钧时任国民党要员,正带着部下出差,一眼认出陈赓。这时候陈赓是通缉犯,按理说钱大钧该把他绑了送回去。可他没这么干,反而让人把陈赓请过来聊了几句,还塞了300块大洋,告诉他下一站下车走人。部下傻眼了,问:“长官,委员长不是要抓他吗?咋放了?”钱大钧笑笑,说了三个原因,把部下说得心服口服。 钱大钧和陈赓在黄埔军校那几年,不是一般的师生关系。钱大钧教书育人,陈赓听课练兵,俩人处得像朋友。到了1933年,陈赓虽然跑去共产党那边,钱大钧心里还是把他当学生看。中国人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情分在乱世里更显得金贵。钱大钧不是冷血的人,碰上自己的学生落难,哪能下得了狠手? 再说,当时的社会风气,师生关系不是随便能扔的。钱大钧要是抓了陈赓,传出去肯定有人说他忘恩负义,连学生都不放过,名声得臭大街。他在国民党混得开,靠的不光是打仗,还有人缘和口碑。这师生情谊,是他放人的第一根线。 陈赓在黄埔军校不是普通学生,人缘好得不得了。当年东征救蒋介石的事迹,传遍了黄埔师生圈,大家都拿他当英雄看。钱大钧在黄埔当过教官,跟这帮师生关系都不浅。陈赓要是被他抓了,黄埔那帮老同学、老部下能不炸锅?指不定背后怎么戳他脊梁骨。 国民党内部派系多,黄埔系又是蒋介石的嫡系,钱大钧靠着这层关系爬上高位,哪能随便跟黄埔的人翻脸?抓陈赓短期看是立功,长期看是给自己挖坑。钱大钧精着呢,算盘打得清楚,放人不仅保住师生情,还不得罪黄埔这帮兄弟,值! 钱大钧放人的第三个原因,跟蒋介石脱不了干系。陈赓能从上海跑出来,真以为是特务看守不严?明眼人都知道,蒋介石对陈赓有感情。当年东征,陈赓救他一命,这恩情蒋介石记着呢。劝降不成,蒋介石没杀他,反而给了逃跑的机会,这不就是变相放水吗? 钱大钧是蒋介石的亲信,察言观色的本事一流。他琢磨着,陈赓跑出来八成是蒋介石默许的,自己要是抓回去,蒋介石嘴上不说,心里不定怎么想。万一弄巧成拙,惹老大不高兴,仕途可就悬了。放人,既不得罪蒋介石,还显得自己懂分寸,这买卖划算。 钱大钧把这三个原因一摆,部下听完眼都亮了。开始他们还纳闷,长官咋这么“糊涂”,放跑个大功劳。现在明白了,这哪是糊涂,分明是大智慧!部下一个劲儿夸:“长官不愧是能当大官的,看得就是比我们远!”钱大钧这手,既保住了情面,又算准了局面,部下不服不行。 这事儿传开后,钱大钧的名声没坏,反而更响了。有人说他重情重义,有人说他会做人,反正没人说他傻。部下的反应也说明,钱大钧这决定不是冲动,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1933年的中国,军阀割据,国共对立,政治环境乱得像一锅粥。钱大钧和陈赓这对师生,一个在国民党,一个在共产党,按说该你死我活。可这次火车上的相遇,却让人看到乱世里还有人情味。钱大钧没把陈赓当敌人,而是当学生、当朋友,这份情谊挺暖心。 再说,他放人的决定也不光靠感情,还有脑子。师生情、黄埔圈、蒋介石的心思,这三条线他都捋得清清楚楚,既不失原则,又不得罪人。这种人能在乱世混得好,不是没道理的。陈赓呢,得了钱大钧的帮助,之后回了共产党,继续干大事。俩人虽然后来没再碰面,但这段故事却留了下来。
1933年,钱大钧在火车上撞见了从监狱逃出来的陈赓。可他却下令,不准捉陈赓。部下
爱吃凉历史
2025-04-19 19:53:47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