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清华大学硕士陈行甲前往巴东县任职,作为空降的县委书记,他十分清楚自己会遇到怎样强大的阻力,但仍旧把87个腐败官商亲手送进了牢房,就在这时,有人给陈行甲传话:“要想你老婆孩子安全,最好马上收手,哪怕我们搞不死你,也要把你搞臭!” 深夜的电话铃声划破了寂静,陈行甲从睡梦中惊醒。电话那头,一个刻意压低的声音传来:"陈书记,要想你老婆孩子安全,最好马上收手,哪怕我们搞不死你,也要把你搞臭!"挂断电话,陈行甲揉了揉太阳穴,望向窗外的巴东县城夜景。2014年的这个夜晚,让他回想起这三年来的风风雨雨。 2011年,40岁的陈行甲初到巴东县履新,刚到任就收到了一封长达5000字的公开信。信中详细描述了巴东县的腐败现状和百姓的期望。大多数官员可能会将这样的信件视为挑衅,但陈行甲却把它当作了解县情的第一手资料。 早在踏入巴东之前,这位清华大学硕士就已经意识到自己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作为湖北省最贫困的县之一,巴东县有着17万贫困人口,交通不便,医疗落后,而且盘根错节的腐败问题几乎已经成为当地的公开秘密。 为了深入了解民情,陈行甲不惜徒步四个多小时走进偏远山村。一次,他走访一个山区村落,汽车根本无法通行,他二话不说脱下皮鞋,换上解放鞋,一步一个脚印走进大山深处。到达村里时,尽管满身泥泞,他立即召集村民开会,认真记录每一个问题。 "陈书记,你是第一个走到我们村的县领导啊!"一位满脸皱纹的老农民握着他的手感叹道。这样的场景让陈行甲更加坚定了为民服务的决心。 回到县城后,陈行甲马上召开了"大院子会议",直面基层问题。他清理了206名"叫花子"干部,改变了他们的工作作风。同时,他公开了自己的邮箱,设立12345服务热线,直接听取民声。 然而,陈行甲的作风很快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时任恩施州州委书记王海涛多次拒绝与他见面,还在会议上当众批评:"你应该专注发展经济而非反腐!"州长杨天然则更加直接,在一次会议上指着陈行甲说:"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我告诉你,在这儿,你说了不算!" 面对权力的打压,陈行甲没有退缩。当有人送来价值十几万的金表时,他毅然拒绝;当有人在他的衬衫里塞满现金时,他直接移交纪检部门;当有人用金条伪装成土特产送给他时,他同样不为所动。 "我母亲从小就教导我,做人要正直,做事要干净。"陈行甲常常这样说。正是这种坚持,让他在巴东县掀起了一场反腐风暴,也为自己招来了不少麻烦。但他始终相信,只有把那些蛀虫清除出去,巴东县才能真正发展起来。 2016年,陈行甲宣布辞去巴东县委书记一职的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当地掀起了轩然大波。当他走出县委大楼的那一刻,数百名老百姓自发聚集,有人哭着说:"陈书记,你走了,我们可怎么办啊?"面对乡亲们的不舍,陈行甲强忍泪水,安慰道:"放心,只要有你们在,巴东的未来一定会更好!" 回望在巴东的五年,陈行甲可谓战绩辉煌却也伤痕累累。2014年,一起河堤工程的举报信引发了他最激烈的一场反腐风暴。接到举报后,他带着工作组连夜赶到工地,亲自检查工程质量,果然发现了猫腻。当时有人前来"求情",话里话外带着威胁。但陈行甲不为所动,当场在纪委会上拍桌怒斥:"老百姓的血汗钱就这么打水漂了,你跟我说不容易?"最终,涉案的商人和官员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这只是陈行甲反腐征程中的一个缩影。五年间,他亲手将87名腐败官员和奸商送进监狱,其中不乏与州长杨天然关系密切的人物。这一举动让杨天然彻底翻脸,扬言要让陈行甲"吃不了兜着走"。随后,陈行甲提出的教育投入提案被无理驳回,杨天然还冷嘲热讽道:"陈书记是不是对自己的政绩不自信啊?非得靠这些虚的来刷存在感?" 高强度的工作和巨大的压力让陈行甲患上了抑郁症。但即使如此,他仍然没有放弃为民办实事的初心。在他的带领下,巴东县的旅游业蓬勃发展。为了推广"秘境巴东",他甚至亲自上阵尝试高空跳伞,从万米高空俯瞰巴东的壮丽山河。当时很多人劝他别冒险,但他坚持认为:"我们要让全世界都知道巴东的美,就得做点不一样的事。" 退休后的陈行甲并没有就此沉寂。2017年,他在深圳创立了一家公益基金会,专门资助那些因艾滋病和贫困而无法上学的孩子。他还亲自接收了一个艾滋病患儿,费尽心思为他找到一所特殊学校。同年,他出版了《在峡江的转弯处》,记录了他从政的点点滴滴。 2018年,陈行甲被评为"中国年度公益人物"。对于过去的经历,他没有怨言,只是说:"退一步海阔天空,我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为老百姓服务而已,初心不变。"
草台班子[微笑]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