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吃中国饭。”1994年,村上春树来到中国访问时,工作人员为了迎接他的到来,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好菜,却没想到,对此村上春树却连连摆手并拿出自己随身携带的日本罐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1994年秋,北京一家高级饭店的宴会厅内灯火通明。中方工作人员精心准备了一桌丰盛的中式佳肴,菜香四溢,等待着这位特殊客人的到来。作为国际知名作家,村上春树此次访华引起了文化界的高度关注,接待方希望以最隆重的礼仪款待这位日本文坛的杰出代表。 当村上春树步入宴会厅时,工作人员满脸笑容地向他介绍精心准备的菜品。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面对这一桌丰盛的中国美食,村上春树却面露难色,连连摆手,并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几罐日本罐头食品。 "对不起,我从不吃中国菜。"他轻声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歉意。 宴会厅内顿时陷入尴尬的沉默。接待人员面面相觑,不明白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也不理解为何这位在全球拥有众多读者的作家会表现出如此"失礼"的行为。村上春树的助理见状,赶紧上前向在场人员解释这一看似无礼举动背后的原因。 这位在国际文坛享有盛誉的日本作家,曾获安徒生文学奖等多项国际大奖,其作品以独特的日式朴实风格在全球广受欢迎。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成功的作家,却因为一段不愿提及的家族历史,给自己定下了终身不吃中国菜的规矩。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回到村上春树的童年,我们会看到一个普通的日本家庭:父亲村上千秋是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小春树经常好奇地看着父亲每天清晨在家中的一个小玻璃佛龛前跪坐。透明的圆筒形玻璃箱内,是一尊精致小巧的菩萨像。无论风吹雨打,父亲总是虔诚地跪在佛龛前,闭眼念经,从不间断。 "父亲,您每天在做什么呢?"年幼的春树曾好奇地询问。 "为战争中死去的人们祈祷。"父亲简短地回答,却从未详细解释那些亡魂究竟是谁。 十几岁时,村上春树偶然得知了一个足以改变他一生的秘密。那是一次普通的对话,他询问父亲每日念经的原因,父亲犹豫良久,终于道出了真相:他曾是一名侵华日军。 村上千秋生于1917年,是京都某寺庙主持的次子。1938年,年仅20岁的他应征入伍,被分配到日军第16师团辎重兵第16联队。这个连队曾参与过南京大屠杀,臭名昭著。当村上春树知道这一点时,整个人如遭雷击,浑身颤抖。 "父亲是否参与了南京大屠杀?"这个可怕的疑问在他心中挥之不去。为解开这个心结,村上春树花了五年时间查阅历史资料,终于确认父亲是在南京大屠杀之后才加入部队的。尽管松了一口气,但这并不改变父亲参与侵华战争的事实。 从资料中,村上春树了解到父亲主要负责后勤保障工作,运输物资和警戒。在那个缺乏机械化的年代,前线物资供给主要靠人力和牲畜,马车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然而,令他更加痛苦的是,父亲曾平淡地描述过屠杀中国战俘的场景——那些中国人临死前的冷静态度,执行人员的数量,处决的细节。每当回忆起父亲的这些话语,村上春树都不寒而栗,他无法确定父亲是旁观者还是执行者,但这些残忍的画面已经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 知道真相后,村上春树与父亲的关系急剧恶化,两人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冷战。他为自己立下了两条不可违背的规则:不生育子女,不吃中国饭菜。 "我不能让父亲罪恶的血统继续流传下去,"村上春树这样解释他的决定。尽管与心爱的妻子结婚,但他们选择成为丁克家庭。他坦言,自己承受了太多的歧视和内心的谴责,这份愧疚和羞耻令他无地自容。为了不让这种痛苦延续到下一代,他与妻子商定不生育子女。 这种愧疚感也延伸到他的饮食习惯上。他虽然在作品中经常描写中国和中国人,但直到1984年才首次踏上中国土地。即使如此,他也无法享用中国的餐食。 "从小到大我都没有吃过中国菜,甚至路过中餐馆都会感到不舒服,"村上春树解释道,"不是因为反感中国饭菜或中国人,而是因为怀着极大的愧疚,我认为自己没有脸面去吃中国的食物。" 父亲的身份不仅影响了村上春树的个人生活,也深刻地塑造了他的文学创作。在他的小说中,父亲角色往往被描绘得邪恶与黑暗,他毫不留情地批判父亲的行为,将村上千秋在部队中的所作所为展现给读者。与此同时,他又为自己对父亲的态度感到矛盾——他无法忘记父亲曾是一个冷血的刽子手,却又为自己对父亲的冷漠感到愧疚。
人老真的太难了!我73岁,有钱有房有儿女,晚年却发现这些都没用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