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已经82岁高龄的毛主席突然问身边的人:功德林里,还有国民党战犯吗?“

卖蠢 2025-04-23 20:21:23

1975年,已经82岁高龄的毛主席突然问身边的人:功德林里,还有国民党战犯吗?“还有,主席”,工作人员回答说:“还有200多名顽固分子在那里接受改造”毛主席叹了一口气,说:“关这么久了,再顽固分子也剩一把骨头了。他们老了,做不了恶了,都放了吧。” 毛泽东这人,1893年出生在湖南韶山冲,家里是普通农民。他小时候读过不少古书,像《三国》《水浒》啥的,后来又接触了西方思想,脑子活络得很。1921年,他跑去上海参加中共一大,从那会儿起就一头扎进了革命堆里。几十年的仗打下来,从北伐到抗日,再到解放战争,他带着共产党硬是把国民党掀翻了,1949年建立了新中国。说实话,这一路走得不容易,中国那时候穷得叮当响,外有列强盯着,内有乱七八糟的事儿,他愣是靠一股子韧劲把国家撑起来了。 他不光会打仗,脑子也好使。《矛盾论》《实践论》这些东西,讲得接地气又有深度,把马克思主义整得更适合中国。他还喜欢写诗,《沁园春·雪》那股豪气,搁现在也能让人热血沸腾。不过,他最在乎的还是老百姓,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话不是空喊,1975年他对功德林战犯的态度,就透着他对人的那份心思,哪怕是对曾经的敌人。 到了1975年,他82岁了,身体不行了,走路都费劲,可脑子还是清楚的。那时候新中国已经26年了,日子比以前好多了,他也开始琢磨一些过去的事儿。功德林那些国民党战犯,就是他突然想起来的一个点。 功德林这地方,北京人可能知道,原来是个监狱,新中国成立后专门用来关国民党战犯。这些人不是小兵,都是内战里被抓的大鱼——高级将领啊,死硬军官啊啥的。1949年以后,他们被集中起来,送到那儿接受改造。改造啥意思呢?就是不杀也不判,让他们干活、学习,慢慢接受新中国的想法。共产党那时候的政策挺明确,对这些人不搞株连,也不赶尽杀绝,主要是想让他们回头。 到了1975年,功德林还剩293个战犯。平均岁数60多岁,最年轻的也50好几了,身体差得不行,有的走路都得拄棍子。关了20多年,他们啥样了呢?大部分人老老实实干活,思想多少有点变化,但也有少数死硬派,嘴上不说,心里还是不服。不过话说回来,20多年过去,再硬的骨头也被时间磨软了,能折腾啥呢? 1975年这时候放人,不是毛泽东心血来潮。背后有几层原因。先说大的,新中国26年了,国内稳定,国家底气足了。当年那种你死我活的劲头已经淡了,社会秩序也好多了,放这200多人出去,翻不了啥浪。再说小的,这些战犯岁数大了,真干不了啥坏事,关着也就是多张嘴吃饭,改造的意义不大了。 还有一层,毛泽东个人的想法。他82岁了,身体差,知道自己时间不多,可能想在最后做点不一样的事儿。他一直觉得,共产党和国民党打归打,都是中国人,只要不害老百姓,没必要揪着不放。这批战犯关了20多年,罪也赎得差不多了,放了他们,既能体现新中国的宽容,也算给自己几十年的斗争画个句号。 他问了功德林的情况,听说还有200多顽固分子,叹了口气,说“关这么久了,再顽固也剩一把骨头了”。这话听着简单,其实挺有深意。啥叫“剩一把骨头”?就是说时间把人磨得没棱角了,岁数大了,也没力气搞乱了,放了吧,别跟他们较劲了。 决定做了,执行起来也快。几天后,他开了个会,把事儿敲定。有人提议每人发20块钱路费,他觉得不够,说:“20块哪够?给100块,算养老钱。”100块那时候不算小数,能买不少东西了。这话听着挺实在,不光是放人,还得让人活得下去。 后来还安排了个欢送会,不是啥大场面,就是在功德林食堂摆几桌饭菜,花生米、热茶啥的,简单得很。293个战犯挨个领释放证和100块钱,有人问能不能去台湾,管理人员说随便你,去哪儿都行。想留下的,也给身份,算新中国公民。整个过程没啥花里胡哨,就是实打实的安排。 这293人里,大部分没走远,回了老家或者在大陆找个地儿安顿下来。100块钱加上干点活,日子能过。少数人去了台湾,带着点感慨走了。他们走之前,不少人对新中国的政策挺意外,毕竟打了那么多年仗,没想到还能这么善终。这些人的晚年没啥大起大落,慢慢就融进普通老百姓里了。 放人的事儿传出去,有人觉得毛泽东对老对手太仁慈了,有人觉得这正是新中国的底气。他自己咋想的呢?私下里他说过:“共产党和国民党都是中国人,只要不害百姓,我何必跟一把老骨头计较?”这话挺实在,没啥高大上的修饰,就是个老人的直白想法。

0 阅读:77

猜你喜欢

卖蠢

卖蠢

卖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