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7大,薄一波被提名候补中委,陈赓发言反对。 1945年4月,当抗日战争的胜利曙光已经初现之际,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隆重召开。 当年的六大时期,国内白色恐怖笼罩大地,共产党员被大肆屠杀,革命根据地寥寥无几。而到了1945年,人民军队在敌后已经建立起数十块根据地,根据地总人口达到近一亿之巨。党员人数也从六大时期的几万人猛增至121万人。 大会共有755名代表参加,其中包括547名正式代表和208名候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领导机构,44人当选为中央委员,33人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 在这样一次关键的大会上,一个年轻人的提名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当时年仅37岁的薄一波被提名为候补中央委员,他的年龄即便在当时普遍年轻的中央委员中也是最小的。更为特殊的是,与绝大多数中央委员不同,薄一波既没有参加过红军,也没有经历过长征,甚至从未在南方根据地工作过。 就在薄一波被提名为候补中央委员时,一个威严的声音打破了会场的平静。发言的是战功赫赫的陈赓将军,他直言不讳地提出了反对意见。陈赓指出,薄一波曾经多次入狱,其中一次长达五年之久,根据党的隐蔽战线规定,他的出狱手续并不完善,这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陈赓将军的发言绝非无的放矢。作为早在1922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老党员,陈赓的革命经历丰富多彩:黄埔一期毕业生、南昌起义参加者、中央特科科长、红军高级将领。他对党的安全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 然而,被质疑的薄一波也并非等闲之辈。1925年,年仅17岁的薄一波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一条与当地军阀阎锡山完全不同的革命道路。由于长期在白区工作,薄一波经历了极其艰险的斗争过程,先后四次被捕,两次入狱,其中最长一次被关押了整整五年。 1936年被营救出狱后,薄一波被派往山西工作。 陈赓将军对薄一波的质疑绝非无端。作为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毕业生,陈赓在革命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不仅参加过国民革命军的两次东征,还曾在战场上救过蒋介石的命。在大革命失败后,陈赓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虽因负伤离开了起义军,但伤愈后立即投入到上海的地下工作中。 在上海,陈赓担任中央特科的科长,这段隐蔽战线的工作经历使他对敌后工作的危险性有着切肤的认识。特科工作期间,他曾亲眼目睹顾顺章叛变事件给党组织带来的惨重损失。顾顺章作为与陈赓同为特科科长的重要干部,叛变后将党在上海及江苏的组织几乎全部暴露,造成大量同志被捕牺牲。 尽管受到质疑,薄一波在山西的工作成绩却是有目共睹的。1936年获救出狱后,他被派往山西工作。 日军侵华使阎锡山陷入两难境地:日本步步紧逼,蒋介石又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薄一波抓住时机,成功地搭建起共产党与阎锡山合作的桥梁,并推动成立了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 在牺盟会的运作中,薄一波采取了"用阎锡山的面袋,装我们的面"的策略。在他的努力下,牺盟会的7名常委中,共产党员就占了6名;22名执委中,共产党员和进步分子的比例高达80%以上。薄一波还通过牺盟会向山西各县派出大量特派员,在105个县中有70个县的县长都由牺盟会特派员担任,大部分是共产党员。 更为重要的是,薄一波抓住阎锡山急于建立新军抵抗日寇的需求,组建了山西青年抗日决死队。这支部队迅速发展到4个决死纵队、50个团,约5万余人。在这支新军中,薄一波坚持推行政治委员制度,确保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权。 在薄一波的政治工作和八路军的配合下,当阎锡山发动反共高潮时,山西新军的33个团全部脱离阎锡山控制,与八路军会师并编入八路军序列。 面对陈赓的质疑和薄一波的贡献,毛泽东做出了自己的判断。他不但驳回了陈赓等人的反对意见,更进一步将薄一波从候补中委提升为正式中央委员。 毛泽东看重的是薄一波在山西工作中展现出的卓越才能和对党的忠诚。虽然薄一波没有红军经历,甚至直到1943年才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但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像薄一波这样熟悉复杂政治环境、善于统战工作的干部在即将到来的政权争夺战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1949年,宋庆龄在上海问道:“陈赓,你指挥的军队有多少人呢?”面对师母询问,陈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