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秦无道,陈胜吴广起义于大泽,拉开了推翻秦朝暴力统治的序幕。   随后,项梁起兵

暴秦无道,陈胜吴广起义于大泽,拉开了推翻秦朝暴力统治的序幕。   随后,项梁起兵于会稽,刘邦于芒砀山泽斩白蛇起义,至刘邦入咸阳,仅仅是与百姓约法三章,便轻易动摇了秦国五百五十多年来于三秦大地上的统治,咸阳百姓唯恐刘邦不为咸阳王。   楚汉相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于氾水之北登基称帝,定都长安,国号曰汉,史称西汉。   但汉朝的统治却并没有伴随着刘邦的即位而稳固下来:距离当初刘邦即位才不过短短六个月而已,燕王臧荼便率先起兵反叛;次年秋,韩王信叛逃匈奴;不久,刘邦北击匈奴,被困白登山,几近命丧匈奴之手;数年后,淮南王英布亦起兵反叛,刘邦遂于病中亲征。   击破英布后,刘邦回到家乡沛县,酒酣之时,心中有感,遂击筑高歌唱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足见刘邦对此起彼伏的叛乱早已心力交瘁。   平定英布后不久,刘邦驾崩。随后经过吕雉的统治,异性诸侯王已基本被除去。但在文帝刘恒统治时,同姓诸侯王又有叛乱,虽然经过镇压以及采取贾谊分割诸侯王的建议,但并未在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于景帝刘启在位期间,爆发了七国之乱。   综上可见,西汉初期,国家无论内忧还是外患,其形势都是十分严峻的,景帝刘启驾崩后,将皇位传到了刘彻的手上,这就是汉武帝,在汉武帝在位的这五十五年里,采取了诸多手段,以解决包括上述问题在内的众多问题,巩固汉朝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对于其巩固统治的手段,大体可以分为政治、军事与文化三个方向。   首先,汉武帝采取了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极为重要的政策,即有削藩之实而无削藩之名的“推恩令”。   它改变了过去诸侯王去世后只能由其嫡长子继承封地与王位的现象,规定可以将自己的封地分为数块,分别传给自己的其他儿子。   这就导致了诸侯国在较短的时间内越分越小,直至大的诸侯国不过只有十余座城池,小的侯国仅仅占地十余里,且这些新分的侯国并不受任何诸侯王的管辖,直属于各郡,实际就相当于县,从此诸侯的势力被极大的削弱了。此举虽然没有名义上的削藩,但诸侯自此却再也难以与中央相抗衡。   随后,汉武帝亲自提拔人才,担任侍中、给事中、常侍一类的近侍之职,并与他们商讨国家大事,如提出推恩令的主父偃即属于此类。   如此一来形成了内外朝制度:即属丞相系统的正规官职为外朝官,皇帝的近臣组成的官员集团则为内朝。汉武帝利用自身皇权扶持内朝与外朝相对抗,同时侵占外朝的权利。   并且通过频繁的更换丞相,又降低了外朝官员与相府间的粘性,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汉武帝大大削弱了自汉初便强大甚至一度压制皇帝的相权,极大的加强了皇权。   不仅如此,汉武帝还加强了检查制度,元狩五年,汉武帝在相府增设了司直,以辅助丞相监察、检举中央系统内的不法行为。   又在元封五年,分天下为十三州,设十三刺史,以监察地方。这一举措同样很好的强化了专制皇权与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地方的权力。

汉武帝之前,已有南北二军拱卫京师,汉武帝即位之后,于南北军之外增设了期门军与羽林军,大大增强了京师的安保强度。   不仅对内,因匈奴自高祖皇帝时就频繁南下侵扰国家,经过吕雉与文景二帝的休养生息,西汉国力空前增强,开创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记载的治世,即文景之治。   汉武帝即位之后,对匈奴的频繁侵扰极为不满。王恢遂采取了商人聂壹的建议,制定了马邑之谋,汉武帝果断采纳,虽然计划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失误而失败,但最终使汉武帝下定了与匈奴开战的决心。   于是自元朔二年开始至元狩四年,汉武帝任命卫青,霍去病等人几次北击匈奴,又在十七年后再次对匈奴开战。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文化上,汉武帝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文化上的大一统,以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同时使儒家思想取代了汉初黄老学说的地位,巩固了皇权。   此举虽然一定程度上结束了春秋自汉初思想的多元化,也降低了思想的活跃与碰撞,不利于学术的发展。但对当时而言,这对于专制制度的加强与国家的统一是有利的。   综上所述,汉武帝即位之后,在政治、军事与文化这些不同的领域中,通过以明确的目的,果断的决策和坚定的决心,比较成功的解决了汉初所存在的众多问题,不仅加强了专制皇权,而且巩固了汉朝的统治地位。

0 阅读:36

猜你喜欢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资深历史痴,十几年商海沉浮,历史总能激励、启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