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立到抗争:珍珠港事件如何唤醒美国的战斗精神 1941年的世界,正处在反法西斯

从中立到抗争:珍珠港事件如何唤醒美国的战斗精神 1941年的世界,正处在反法西斯最为艰难的时刻:   在欧洲方面,二月,德军将领隆美尔进入北非作战,非洲战场开辟;四月,德国的装甲已开到了希腊、保加利亚等国所在的巴尔干半岛;同月底,瑞典也遭受到了德军的攻击;六月,德军启动了巴巴罗萨计划,进攻苏联,东线战场开辟;九月,德军进攻莫斯科。   而于亚太地区而言,对法西斯的战斗范围同样在不断扩大。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在1941年底,由日军海军将领三本五十六发策划、发动的对珍珠港的偷袭事件。这一行为,直接导致美国加入战争,成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亚太战场上的一大转折点。   早在39年9月,德军发动白色方案入侵波兰,二战正式爆发之后,美国国内对是否加入战争的讨论就一直十分激烈。   然而此时,美国国内盛行着独世主义。支持者们认为,美洲地处偏远,并非世界的中心。因此,无论在欧亚大陆上是否发生变故,都应当在外交政策上采取封闭本国的外交、经济、文化、交通等等方面的行动,以求将本国与外国相隔绝开来。这种观点在二战正式打响的前后均占领着上风,一直持续到三年后,珍珠港为日军所袭击。   珍珠港,是美国在太平洋上的重要港口。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美国与日本的就关系日趋紧张;日本也在积蓄实力,准备清除英美在亚太地区的势力;1936年,《伦敦海军条约》失效……种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之下,日本军方认为两国必有一战。因此,日本开始加速建造及改造航母,侵略中国的同时,准备着与美国方面的战争。   1941,日本同苏联签定下了中立条约。条约中,苏联承认了日本扶植的侵华“前哨战”伪满洲国;而日本则接受了苏联组织分裂的蒙古国的独立,并且互不侵犯。   日本借此举,降低了自身在北方的压力,避免了与苏联再次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全力准备即将在东南亚爆发的针对英美及其殖民地的战争。   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苏德交战,希特勒几次催促日本撕毁《中立条约》,进攻苏联,使苏联腹背受敌,日本也可借此机会控制旷阔的西伯利亚地区,但日本对此一直比较犹豫。   与此同时,英美等国对日本施加的禁运以及经济制裁,使得日本经济面临着瘫痪的危险,这逼迫日本做出了抉择——趁苏德战争爆发之际,于西欧国家无暇他顾之时,在东南亚全力掠夺资源。不久后,三国同盟正式确立。   日本入侵东南亚的行为激怒了英国政府及流亡的荷兰政府,美国也加大了对日本的禁运,英国、荷兰及中华民国政府随即响应,组建了“ABCD包围网”(America Britain China Dutch,即美国、英国、中国、荷兰)。一系列的制裁与禁运使日本不堪重负,决心突破包围网——使用战争手段。   1941年10月,反对对美开战的时任日本首相近衛文麿被迫辞职,更为强硬的東條英機接任。12月,日本即对珍珠港展开了偷袭行动。突袭十分成功,重创了多艘美军战舰,使美军至少三个月之内无法组织起具有足够规模的舰队干涉日本队东南亚的入侵。但巧合的是,这天并没有任何一艘美国的航空母舰停在港内——三艘航母均出海执行任务了。   日本的这一行为很快便传遍了整个美国,大量有关伤亡报道接踵而至,美国社会舆论一片哗然,公众愤怒不已。几乎一夜之间,全国上下支持独世主义的声音一扫而空,转而强烈支持参战。   很快,时任总统罗斯福于国会上发表了珍珠港演说,请求国会宣布对日宣战。美国国会一仅一票反对的极高支持率,通过了对日宣战的提议。   罗斯福当即签署了宣战书,将国家经济模式转变为战时经济。   同时,英国,加拿大,纽西兰等众多国家全部向日本宣战,部分国家在对日宣战的同时,对匈牙利、保加利亚、芬兰等次要轴心国成员宣战。不曾与德国、意大利宣战的一些中美国家也对日宣战,加入了战争。   德意两国对日本偷袭珍珠港从而与美国正式开战的行为十分赞赏,希特勒认为这一宣战的行为“很正确”。   究其原因,因为希特勒与墨索里尼认为举措能够吸引美国的视线,使其从欧洲战场离手,专心去对付日本。但二人错判了美国的决定,美国并未采取“先亚后欧”的战略,而是选择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日本此举,反而大大增加了法西斯在欧洲战场上的压力。   综上所述,日本对珍珠港的偷袭,几乎一夜之间颠覆了美国国内原本盛行的独世主义外交政策,击碎了美国人民“独善其身”的幻想,让他们感受到,在面对世界范围的危机时,没有任何人可以独立于危机之外而保全自己,唯有拿起武器反抗,才能重获和平。   自此民间从绝大多数支持独世主义,转而支持参战。美国强大的制造能力,大大加速了轴心国灭亡的速度,最终在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

0 阅读:12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资深历史痴,十几年商海沉浮,历史总能激励、启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