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打仗并没有什么神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什么战略战术,说来说去,无非就是这四句话。走,你就打不着我;打,我就要打上你,打准你,吃掉你。 毛主席这句“打仗没啥神秘”,其实是把战争的本质给讲透了。打仗不是靠蛮力,也不是靠花里胡哨的招式,说白了就是看谁更会算计、更能随机应变。他在井冈山时期,面对国民党好几倍的兵力,没硬碰硬,而是带着红军钻山沟、绕小路,敌人扑了个空,红军却保存了火种。这就是“打不赢就走”的精髓——不逞强、不恋战,留得青山在,才有翻盘的机会。 后来到了长征路上,这招儿更是用得炉火纯青。红军四渡赤水,忽东忽西,把敌人的几十万大军耍得团团转。毛主席心里清楚,对方兵多、装备好,正面对抗就是鸡蛋碰石头。可他不慌,靠着灵活机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愣是把敌人的节奏打乱了,最后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这不光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心理上的压倒——敌人累得要死,却连红军的影子都摸不着。 再看抗日战争,毛主席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十六字诀其实就是那四句话的延伸。打游击战的时候,八路军、新四军没大炮没坦克,可靠着地形熟、人心齐,把日本鬼子拖得筋疲力尽。你来我走,你停我挠,瞅准了空子就狠狠咬一口。这战略听着简单,做起来却得有大智慧——得知道啥时候走,啥时候打,还得打得准,吃得下。 说到“打得准,吃得下”,得提提解放战争里的淮海战役。这仗打得漂亮,毛主席指挥解放军集中力量,先吃掉国民党的小股部队,再围住大部队,最后几十万人马一锅端。国民党兵多将广,可愣是被毛主席“牵着鼻子走”,一步步掉进坑里。这就是“打上你,打准你”的厉害之处——不光要动手,还得动脑子,算准了再下手,一击必中。 其实,毛主席这套思路不光是军事上的绝招,放到生活里也特别实用。咱们普通人干啥不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斤两?工作上碰见硬茬儿,先退一步想想办法,等机会成熟了再出手,不也是一样能成事吗?他这四句话,归根结底讲的是知己知彼、灵活应变。战争里知己知彼是看清敌我实力,生活里就是明白自己的优势劣势,再瞅准别人的软肋。 这让我想起毛主席在延安时候的事儿。当时条件苦得不行,国民党封锁,物资短缺,可他硬是带着大家挖窑洞、种粮食,还搞了大生产运动。敌人想困死共产党,可毛主席偏不按套路出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最后还把队伍越带越壮。这不就是“走,你就打不着我”的现实版吗?敌人算盘打得再精,毛主席总能找到破解的招儿。 再说说抗美援朝那会儿,志愿军面对的是装备顶尖的美军。飞机大炮满天飞,咱这边却连后勤都跟不上。可毛主席还是那句话,“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志愿军靠着山地战、夜战,把美军的优势化解得一干二净,最后硬是把对方逼到谈判桌上。这仗打得憋屈了美国人,可咱中国人却扬眉吐气了一把。毛主席的战略智慧,就在于不跟你硬拼,而是找准你的弱点,狠狠打下去。 当然,毛主席也不是每次都一帆风顺。早年间红军也有过失利的时候,比如第五次反围剿没打好,吃了大亏。可他厉害就厉害在会总结教训。吃了亏就走,保存实力,再找机会翻盘。这不正是“打不赢就走”的真实写照吗?毛主席从不觉得自己是神仙,他常说自己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可他这摸石头的方法就是比别人高明,能从失败里找出路。 说到这儿,得说说为啥毛主席这四句话听着这么接地气。人家没用啥高深的词儿,就是大白话,可句句戳中要害。战争这东西,归根结底是人和人斗智斗勇,装备、兵力是条件,可决定胜负的还是脑子。毛主席把这点看透了,才有了这四句话——简单、实在,还管用。
1956年,毛主席在怀仁堂看戏,突然停下来问周恩来一句:“恩来,刘嫂子在哪?”在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