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吃下堕胎药的张爱玲,在床上疼的直打滚。突然,孩子掉下来,她长舒一口气

文山聊武器 2025-04-26 15:16:55

1956年,吃下堕胎药的张爱玲,在床上疼的直打滚。突然,孩子掉下来,她长舒一口气说:“终于下来了!”随后将孩子扔进了马桶里…… 1956年的张爱玲,已经不是那个在上海文坛风光无限的才女。离开上海后,她辗转香港,最终在1955年到了美国。洛杉矶的生活对她来说,既是新的开始,也是无尽的孤单。当时,她已经和第二任丈夫赖雅结婚,但这段婚姻并不如意。赖雅的身体不好,经济上也靠不住,张爱玲得自己扛起生活的担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她怀孕了。可这孩子来得不是时候,她没能力养,也不想养。于是,堕胎成了她唯一的选择。 那时候的美国,堕胎还不像现在这么公开合法。她得偷偷摸摸找药,一个人面对整个过程。1956年的堕胎药不像今天的医学技术,吃下去后反应特别猛烈,疼起来真是要命。张爱玲自己也没想到,疼到那地步,孩子会突然掉下来。这件事在她人生里,就像一个疤,疼过之后留下的不是轻松,而是沉甸甸的空虚。 张爱玲不是那种随随便便做决定的人。她聪明、敏感,对生活有自己的看法。可1956年的她,真的是被现实逼到了墙角。赖雅的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家里经济拮据,她自己还在努力适应美国的生活,想靠写作谋生。可美国文坛对她这个来自中国的女作家并不友好,她的英文作品反响平平,收入少得可怜。怀孕对她来说,不是喜事,而是负担。 再说,她和赖雅的感情也没到那种能一起养孩子的地步。赖雅比她大很多,又有自己的问题,两个人更多时候是各过各的。她不想让孩子生下来受苦,也不觉得自己有精力去当妈。堕胎这事儿,虽然听着冷冰冰,但对当时的她来说,是最实际的出路。她不是不想要孩子,而是没法要。 吃下堕胎药后,张爱玲经历了身体上的剧痛。1950年代的堕胎药效果粗暴,副作用大,她疼得在床上打滚,孩子掉下来那一刻,身体的折磨才算告一段落。可这事儿对她心理的冲击,远没那么容易过去。她是个感情细腻的人,写过那么多爱恨纠葛的故事,自己却在现实里这么决绝地结束了一条小生命。这对她来说,肯定不是件轻松的事。 后来,她很少公开提这件事,但从她的一些信件和作品里,能看出那段时间她心情有多沉重。她给朋友写信时,提到过自己身体不好,精神也疲惫不堪。堕胎这事儿,虽然解决了眼前的麻烦,却在她心里埋了个结。她不是那种会大哭大闹发泄的人,更多是把这些藏起来,一个人默默消化。 张爱玲的作品里,总能看到一种对人性的洞察,她的笔下人物往往活得辛苦又真实。1956年的堕胎经历,像极了她小说里的情节——无奈、挣扎,最后不得不妥协。她写《红玫瑰与白玫瑰》时,讲过那种感情里的撕裂感,而她自己的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堕胎这事儿,不是她不善良,而是生活没给她善良的机会。 有人说,她的作品之所以那么打动人,就是因为她自己也活得不容易。她把自己的痛,化成了文字,喂给了读者。1956年的这一幕,虽然没直接写进她的小说,但那种孤独和决绝的味道,早就渗透在她笔下的人物里。她不是神,她也是个普通女人,面对生活的烂摊子时,也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 1956年的美国,堕胎还是个禁忌话题。那时候,女性的选择权远不如现在,想结束怀孕,要么冒险找地下医生,要么自己弄药。张爱玲选了后者,可想而知有多孤立无援。当时的社会,对女性的期待还是结婚、生子、顾家,像她这样离过婚、追求独立的女人,已经算另类了。她不想被孩子绑住,也不愿为了别人眼里的“正常”放弃自己,这种选择其实挺勇敢的。 可勇敢归勇敢,代价也大。她得一个人承受身体的疼和心里的苦,没人能帮她分担。那年代,女性要是没男人撑腰,日子过得真挺艰难。张爱玲的堕胎,不是她一个人的故事,而是很多女人的缩影。她只是比别人多了一支笔,把这些苦写了出来。 张爱玲这人,表面看着冷淡,其实内心脆弱得很。堕胎这事儿,她处理得果断,可事后那份空虚,谁能懂?她没跟人诉苦,也没到处找安慰,就那么挺过来了。这就是她的性格,硬气又孤单。她作品里那些复杂的人物,可能就是她自己的影子——表面坚强,内里千疮百孔。 1956年的堕胎,不是她人生的全部,但绝对是个转折点。从那以后,她更封闭了,和赖雅的关系也越来越淡。她后来的日子,基本是一个人过,写东西、看书、躲着人。她不是不想热闹,是热闹容不下她。堕胎这事儿,像个隐秘的伤口,疼的时候没人看见,好了以后也没人提起。

0 阅读:1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