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正月初六早上,张恨水在包油条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顿时脸色苍白,手微微的颤抖着。次日,当家人为张恨水穿鞋时,他突发脑溢血而去世。 张恨水,这个名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1895年出生于江西南昌,原名张心远。从小,他就不是那种只会死读书的孩子。虽然在私塾里背过《论语》《诗经》,但他更爱看《西游记》《三国演义》这类充满想象的故事。这些书在他心里埋下了文学的种子,也为他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1912年,父亲去世,家里一下子没了依靠。张恨水不得不辍学,开始为生活奔波。他干过书店售货员,还试过卖煤球,可这些活儿都没能让他摆脱穷日子。不过,他从没丢下对写作的喜欢。忙完一天,他总会挤出时间写点东西,哪怕只是几行字。1918年,他进了新闻界,先在《皖江报》干活,后来又去了《世界日报》。这份工作让他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成了他创作的灵感源泉。 1924年,张恨水在《世界晚报》连载《春明外史》,这本书写的是北京的市井生活,故事接地气,语言也好懂,读者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整整五年,近百万字,他靠这部作品出了名。后来,他又写了《金粉世家》和《啼笑因缘》,这两部小说更是火遍大江南北。《啼笑因缘》还被拍成了电影和电视剧,到现在都是经典。 张恨水的作品有个特点,既有老式章回小说的味道,又带着现代的感觉。他写市井小人物,写社会毛病,笔下的人物活灵活现,让人一看就入迷。他的小说不光是给老百姓解闷的,更是拿来反思社会的。他用文字把那个时代的人心和世态画了出来,简单却有深度。 不过,张恨水的人生可不是一直顺风顺水。他家里出过事,钱也老不够用,外面社会还乱糟糟的。抗战那会儿,他跑去重庆,管《新民报》的副刊,写了《八十一梦》鼓励大家抗战。新中国成立后,他当上了中央文史馆馆员,继续写东西。他的经历,就像他书里的人物,苦乐掺半。 到了1967年正月初六那天,张恨水在家里翻看包油条的报纸时,看到了一则消息。那一刻,他的脸色变得煞白,手抖得停不下来。到底是什么消息,能让这位老作家这么激动?没人知道具体内容,但从他当时的反应看,肯定是件大事。可能是跟他亲近的人有关,也可能是他特别在意的事,甚至可能是那个时代的变化。不管是什么,这消息就像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第二天早上,家人给他穿鞋时,他突发脑溢血,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张恨水去世的消息传开,家里人和文学圈都难受得不行。他的离开,不光是少了个大作家,更像是一个时代的告别。他的书就像一座山,立在中国文学史上,谁也绕不开。他的故事,也成了后人嘴里常说的传奇。 说到那则消息,至今还是个谜。有人猜可能是他听说某个亲人出了事,有人觉得可能是他看到什么让他失望的社会新闻。还有人说,可能是他身体本来就不好,那消息只是个导火索。不管真相是什么,这事儿都让人忍不住想多琢磨琢磨。张恨水走了,但他留下的东西还在,那些小说、那些故事,依然在影响着我们。 他的文学路,从南昌的一个穷小子,到全国闻名的作家,中间有多少辛酸又有多少荣耀。他没上过什么好学校,没靠什么背景,全凭自己一股子热爱和坚持,写出了那么多好东西。这种精神,比他书里的任何传奇都更打动人。
1967年正月初六早上,张恨水在包油条的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顿时脸色苍白,手微微
文山聊武器
2025-04-26 15:16:5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