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徐志摩的母亲病逝,徐父特意找来前儿媳张幼仪,让她操办丧礼。正牌儿媳陆小曼匆匆赶来,却被徐父拦在门外:“你没资格守丧。”陆小曼怒怼:“封建家庭的无情无理,真是害死人!” 虽然陆小曼才是徐志摩的正牌妻子,但徐父从来没有接受过他们的婚姻。在徐父心中,徐家儿媳永远都只是张幼仪,连丧礼这种大事都只愿意交给她操办。 张幼仪知道自己身份尴尬,本来不该接这个烫手山芋。但她理解老人家的心思,毕竟陆小曼之前的所作所为,换成哪位老人都不会喜欢。 陆小曼还是王赓妻子的时候,就和徐志摩在一起。 因此徐父徐母很不喜欢她,认为她对婚姻不忠一次,难保不会有第二次。 结果正如所料,陆小曼嫁给徐志摩后,很快就和翁瑞午传出流言。 表面上,翁瑞午是陆小曼的按摩师,徐志摩便同意让他住进家里,方便为陆小曼按摩。 很快,翁瑞午就反客为主,他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徐父徐母。 有一次,徐母看到家里冰箱有一块火腿,便拿去做饭,和徐父俩人吃了。陆小曼发现后,立马冲着他们大声怒吼:“那块火腿是要留给翁先生的!” 不仅两位老人如此,就连徐志摩,在家里的地位也不如翁瑞午。 徐志摩在北京教学,经常感到喉咙疼痛。徐母心疼儿子,看到家中柜子里有人参,便叫佣人拿去做成参药给徐志摩吃。 但是,佣人们都不敢去拿,因为陆小曼特意吩咐过,所有人参都是留给翁先生的,任何人都不能动。 徐父徐母很多次想要发火,但看到儿子息事宁人的态度,只能不了了之。 他们不明白,陆小曼和翁瑞午的流言,外面早已传得沸沸扬扬,儿子怎么一点都不介意,还坚定地相信,陆小曼不会对不起他。 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徐父徐母彻底忍不了,搬到张幼仪家去住。 那天夜里,徐志摩很晚回家,看到翁瑞午和陆小曼一起躺在床上抽大烟,而且翁瑞午丝毫没有要走的意思。 徐志摩疲惫不堪,只好爬上陆小曼的旁边的床榻,3个人蜷缩在床榻上睡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徐母经过时无意间瞥见这一幕,气得浑身发抖。她分明看到,自己的儿子被挤到边边上,而翁瑞午和陆小曼正舒服地相对而睡。 徐母将这件事告诉徐父,徐父大怒:简直把徐家的脸面丢光了! 两位老人终于忍无可忍,直接搬到前儿媳张幼仪家里去住。 张幼仪贤惠能干,懂事守礼,一直都是徐父徐母眼中,好儿媳的最佳人选。 当初,徐志摩没有经过父母同意,就和张幼仪离婚。徐父徐母知道后,想阻止已经来不及,便将张幼仪收为义女。 张幼仪在国外的时候,徐父徐母常常给她写家书,对她嘘寒问暖;张幼仪回国了,他们便隔三差五和她见面。 徐父还将自己的财产分成三份,一份给儿子,一份给自己,另一份则给了张幼仪。 或许在两位老人的传统思想中,从来都没有“离婚”一说,张幼仪始终是他们的儿媳。 因此,徐母病逝时,徐父第一时间找到张幼仪,让她操办丧礼。 一开始张幼仪拒绝了,她说自己已经不是徐家儿媳,去了恐怕会惹陆小曼不高兴。 不过这种说法无法让徐父接受,他一再催促张幼仪过去,说这也是徐母的心愿。 张幼仪心软了。徐母生前待她不薄,如今撒手人寰,她不能坐视不管。 于是,张幼仪匆匆赶到徐家。出乎意料的是,陆小曼并没有到场。 其实,并不是陆小曼不想来,而是徐父不肯让她进门。陆小曼无奈,只能住在外面的旅馆。 与此同时,张幼仪却如同一位正室妻子,在徐家操办丧事。她为徐母口中塞上包裹着金银珠宝的布包,为她擦洗身体,穿上层层寿衣,在寿衣上缝上珍珠…… 直到举办丧礼的那一天,徐父才终于松了口,准许陆小曼出现。 为了避免相见的尴尬,陆小曼来了之后,张幼仪一直待在房间里。直到举办葬礼时,两个人才同时出现。 到场的亲友似乎都和徐父一样,认定徐家的正牌儿媳是张幼仪,而不是陆小曼。 陆小曼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在徐志摩去世多年之后,她写了一篇纪念徐志摩的文章,在文中旧事重提: “……这不久,他遭母丧,他对他母亲的爱是比家里一切人都要深厚,在丧中本来已经十分的伤心了,再加上家庭中又起了纠纷,使他痛上加痛……这种情况至今想起还清清楚楚地在我眼前转,封建家庭的无情、无理,真是害死人,我也不愿意再细讲了。” 可见,陆小曼的怒气,始终没能消除。 有人说,徐父做得太过分,让张幼仪这个前儿媳去操办丧事,等于打脸了陆小曼这个正牌儿媳。 可我觉得,徐父这么做,也是情有可原。 徐母偏爱张幼仪,名义上是义女,实则把她当亲生女儿一般,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由张幼仪操办丧礼,也是合情合理。 反之,徐母对陆小曼始终不待见。让她操办丧礼的话,徐母若泉下有知,恐怕也是不乐意。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1931年,徐志摩的母亲病逝,徐父特意找来前儿媳张幼仪,让她操办丧礼。正牌儿媳陆
小牧童那小罡吖
2025-04-29 09:26:40
0
阅读: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