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嫁给鲁迅10多年,没能生下一儿半女。有一天,鲁迅的母亲忍不住问她:“你怎么就生不出孩子呢?”没想到,一向脾气温顺的朱安怒怼婆婆:“你儿子连话都不和我说,我怎么生?” 朱安虽然是鲁迅的原配妻子,却有名无实,为鲁迅空守了41年。 1878年,朱安出生于浙江绍兴一户旧式家族。和那个年代的大多数女性一样,她缠小脚、善女红、目不识丁、温良顺从…… 这样的条件,简直是当时“好儿媳”的典范。鲁迅的母亲就对朱安十分满意,在鲁迅浑然不知的情况下,就向朱家提亲。 当时,17岁的鲁迅是妥妥的新青年,听到母亲给自己定下一个小脚妻子,心里十分抗拒。 但是,父亲早逝,兄弟几个都是母亲一手带大的,鲁迅不敢违逆母亲的意思。 他只得应承下来,同时提了两个条件:一个是让朱安放足,一个是让朱安去上学。 鲁迅的用意很明显:想让朱安接受新思想,成为新女性,跟自己多一些共同语言。 然而,这两个条件朱安都没有做到。 一来,她的小脚早已定型,不可能再放大;二来,朱安的旧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不愿意去学校“抛头露面”。 鲁迅无奈,刚好这时他得到了日本留学的机会,于是逃难一样去了。 一开始,朱家人觉得这是好事。未来女婿能出国留学,让他们觉得特有面子。 然而鲁迅一去就是7年,期间几乎没回来过。比鲁迅还大3岁的朱安,已经被耽搁成“老姑娘”了。 朱家人的脸色一天比一天难堪,鲁迅的母亲也着急得不行,于是谎称自己病重,写了好几封家书才将鲁迅骗回来完婚。 1906年,鲁迅迎娶了朱安。婚礼完全按旧的繁琐仪式进行,鲁迅甚至还装了一条假辫子。 婚礼上还有一个尴尬的小插曲。 当时喜轿落下,轿帘下方伸出一只大码的绣花鞋。由于轿子太高,朱安还没来得及踩到地面,绣花鞋就掉了,露出她的三寸小脚。 原来,朱家人知道鲁迅喜欢“大脚”,于是特意给朱安穿上大码绣花鞋,并在鞋里塞了很多棉花。无奈当场露了馅。 鲁迅冷眼旁观这一切,内心只剩苦笑。 新婚之夜,鲁迅睡到母亲房中。第二天晚上,他睡到了书房。第三天,他独自去了日本。 朱安则留在老家伺候婆婆打理家务,就这么过了十几年。 1919年,鲁迅带着全家北上。 结婚多年,夫妻俩终于能同住一个屋檐下,结果却是空有夫妻之名,而无夫妻之实。 鲁迅对朱安一直是冷淡的,几乎无话可说。
为了将接触减到最少,鲁迅还将一只箱子和箱盖分两处摆放,一个放洗干净的衣服,一个放需要洗的脏衣服。 对于这一切,朱安都甘心承受。她以为只要自己恪守本分,做个贤惠的妻,总有一天能够走进丈夫心里。 然而,她错了。
鲁迅对朱安始终没有感情,他甚至想过离婚,还彼此自由,但被朱安拒绝了,她始终牢记从一而终的古训。 鲁迅也明白,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一个被休的女子是非常苛刻的,因此只能继续维持这场有名无实的婚姻。 后来,一个叫许广平的女子出现了。她比鲁迅小了17岁,是他的学生,后来成为恋人。 朱安内心是痛苦的。她曾对婆婆说自己做了一个梦,梦见丈夫领着一个儿子回来了,这让她有些生气。 鲁迅母亲却不以为意,她并不反对儿子跟许广平的事情。如果真能领回来一个大孙子,她高兴还来不及呢。 没想到,后来鲁迅和许广平真的生下一个儿子周海婴。 不得不说,朱安是真爱鲁迅,而且爱屋及乌,不仅不怨恨许广平,还将周海婴视如己出。她几次写信给许广平,希望他们能来同住。 1936年,鲁迅去世。此后朱安的生活十分清苦,每天以清粥和咸菜过活。 1947年,朱安在一间小屋中孤独离世,身边没有一个亲人。 在外人看来,朱安的一生是凄风苦雨的。 她嫁给鲁迅41年,一直有名无实。孤独半生,没能留下一儿半女。 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婚姻悲剧。 然而,在朱安自己看来,却未必如此。 她经常对外界说,鲁迅对她是好的。她曾说: “看来我这辈子只能服侍婆婆一个人了,万一婆婆归了西天,从大先生(鲁迅)一向的为人来看,我以后的生活他是会管的。” 确实,鲁迅不爱朱安,却一生供养她。 鲁迅说过:“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多么扎心的一句话啊! 而作为“礼物”的朱安本人,却似乎对这一切感到知足,甘心情愿地守着一个太太的头衔度过余生。 又或许,她的“知足”,只是在旧时代下,没有选择中的选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