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父梁启超,父亲梁思成,再到我,三代都是失败者!”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在海南考察期间,不停夸赞海南风光,后来却当着众人的面,把一袋“大礼”狠狠摔在饭桌上,说出了这句话,震惊所有人。 梁从诫是林徽因唯一的儿子,取名“从诫”,是“跟从李诫”的意思。李诫则是我国建筑学巨著《营造法式》的作者。 林徽因的我国第一位女建筑师,她给儿子取这个名字,是希望儿子也能在建筑学上建功立业。 梁从诫从小勤奋读书,成绩一直很好。不过在报考清华大学建筑系时,因为两分之差而没有被录取。 也是在那个时候,林徽因才知道,儿子对建筑学的兴趣并没有很大,报考只是为了满足她的意愿。 母子俩经过坦诚交流之后,梁从诫改投了自己更感兴趣的北大历史系,毕业后成了一名历史学者。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梁从诫意识到环保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在花甲之年投身环保事业。 1994年,梁从诚和几名环保人士,联合创立了中国最早的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 环保原本是一件好事,可梁从诫自从走上这条路,却成了一个“不受待见”的人。 梁从诫担任国家环境政协委员时,有一次去海南考察,就闹得大家很不愉快。 当时,他和一群人到海边,其他人都在欣赏海边风光,梁从诫却眉头紧锁。 因为他看到了,海滩上有塑料瓶、包装袋、玻璃渣子等各种垃圾。其他人却视若无睹。 梁从诫脱离了考察队伍,找来一个大袋子沿路捡垃圾,很快就装了满满一大袋。 到了吃饭时间,大家都在互相奉承,甚至把海南的沙滩形容成世外桃源。梁从诫实在忍不了了,把那袋垃圾往桌上一扔。 场面顿时安静下来,梁从诫摇头说道:“从我的祖父梁启超,父亲梁思成,再到我,我们三代人都是失败者。” 大家面面相觑,都觉得不可思议,毕竟梁启超和梁思成,都是声名显赫的大人物,怎么会是失败者呢? 梁从诫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 祖父梁启超虽然推动了戊戌变法,促进了国人思想解放。但这场运动最终失败了,祖父直到去世都没能看到一个理想中国。 父亲梁思成一生致力于保护古建筑,虽然很多都留存下来,但无论他怎么据理力争,还是阻止不了北京古城墙的大规模拆除。 而梁从诫自己,为了环保事业奔波游走,所尽的力量却微乎其微,环境破坏日益严重。 因此,梁从诫才会说出祖孙三代都是失败者的重话。这句话也让在场的人都没兴致吃饭,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还有一次,在川西一个小县城里,梁从诫指着前来敬酒的县长,大声斥责:“这里的水跟酱油汤一样,你们还好意思喝酒!” 梁从诫还经常跑到各个企业去演讲,告诉大家环保行动迫在眉睫,请求大家慢下来,给土地一点修复的时间。 然而,在那个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梁从诫所做的一切,非但得不到理解,还被冠上各种“坏”名声。
尽管如此,梁从诫也从不放弃,他经常强调:环保是全体公众的事,应该成为每个人自觉的行动。 他从自己做起,对自己的环保要求十分严格,出去吃饭从来不用纸巾,而是用自己的帕子。 平时出门,梁从诫都是骑着一辆老掉牙的自行车。有一次去开会,他甚至被门卫给拦下来,不相信他是工作人员,直到梁从诫掏出工作证才得以进入。 2010年,梁从诫先生在北京逝世。按照生遗愿,他被以树葬的形式,沉睡在昌平十三陵的国际友谊林内,旁边的石头上写着“自然之友梁从诫”。 葬礼十分简单,十分环保,正如他一生追求的一样。 梁从诫先生用了大半辈子的时间,投身于环保事业,用尽自己的力量保护这片土地。就连走向生命尽头,也选择树葬这种环保形式。 然而,他却说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表面上看,他确实做了一件看似无法成功的事情;但实际上,他这种悲壮的坚持,才是一个中国知识分子骨子里该有的模样。 季羡林先生曾说道:“从诫本来是一个历史学家,如果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话,什么风险也不会有,就能有所成就的。 然而,他不甘心坐在象牙塔里,养尊处优,他毅然抛开那一条‘无灾无难到公卿’的道路,由一个历史学家一变而为‘自然之友’。 这就是他忧国忧民忧天下思想的表现,是顺乎民心应乎潮流之举。我对他只能表示钦佩与尊敬。宁愿丢一个历史学家,也要多一个‘自然之友’。” 确实,环保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却总有人铁肩当道义,竭尽所能为这个社会做贡献。梁从诫先生便是其中的典范。 这样一位铁骨铮铮的“自然之友”,值得我们每个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