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视角下的“并购三部曲”——对话福成股份董秘李伟

财能无欣 2024-10-16 13:34:40

核心观点>>

① 并购时,要像了解自己的企业一样去了解标的。

② 财务总监一定要明确,并购之后对于企业的助力点到底是什么。

③ 高层财务人员要和公司的管理层、董事会、甚至老板的眼光无限地去接近,助力老板决策、提供建议就会非常有针对性。

本期《致敬财能创变者》邀请到了福成股份董秘李伟先生。每一位CFO都有一个IPO的梦,而在李伟先生的职业生涯过程当中,他成功操盘了两个IPO项目和一个再融资项目,并完成了从央企到企业CFO、再到上市公司董秘的重要转变。

李伟先生拥有丰富的资本市场实操经验,对企业IPO、投融资等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本期对话中,李伟先生就财务人职业成长、CFO型董秘的优势、上市的真正意义、优秀财务管理者画像等话题展开了精彩分享。

财务视角下的“并购三部曲”

成艳华:基于财能书院目前聚合的10000多位CFO,有的是资金端,有的是资产端,我们布局了资本运营中心专门来匹配、来赋能。李总在上市公司这个领域深耕了很长时间,而且您本身也负责融资,成果非常显著。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投资并购比IPO还难,涉及的利益方比较多,那么关于并购,李总有哪些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

李伟:都是一家之言,经验就像衣服一样,可能对我合适,对其他人可能就不太合适,所以我的分享仅供参考。

并购重组当中,财务和董秘的职责是相辅相成的。所谓的并购,首先要了解并购的标的是什么层次,也就是尽调,会涉及到资金、资产、运营、人力资源、法律等多个方面。财务在其中所体现的功能,就是通过报表看到业务的本质。这是第一步要做的,并且要很细致。

比如说,在资本市场有很多并购对赌失败的、甚至并购完之后就立马爆雷的的案例,其实导致这些案例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财务数据未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这是避免不了的。无论是尽调的原因,还是团队的原因,亦或是标的公司的原因,一定是财务数据披露完了,都很好看,但是企业的实际情况与之并不相符。这对于财务总监来说,是一个不太称职的表现。

在看标的成色的时候,别人提供的财务数据,可能就是想让你看到的东西,还有一些不想让你看到的数据,你怎么去发现?比如数据上面的勾稽关系,没有像对自家企业了解得那么透彻,那么,一定要深入到标的企业里面,深入到企业外部,深入到企业上下游,去全方位地了解标的企业的成色到底是什么。

如果没有多维地去考量,仅仅靠财务方面是远远不够的,爆雷在市场里面是屡见不鲜。所以,在考察企业的时候,法律方面和财务方面要紧密结合,一定要看企业的真正的运营情况,要像了解自己的企业一样去了解标的,这样的话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

第二步,按照现在的规则要求,上市公司的数据和标的公司的数据是有衔接的。一般来说,并购容易融合难,过程当中两家企业有企业文化的差异,有管理风格的差异,还有区域的差异。那么,财务部门是一个上下协调的重要的职能部门,要将企业之间的各种差异融合在一起,

标的公司所有的财务信息,资金流的管理,资产的管理,都需要上市公司统一来安排。每家公司安排的力度和角度有所差异,但必须要有这个安排,可以派人去管,也可以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远程去管,而且管得要彻底。口子一旦放开,可能很多的资金、资产都会出现一个损失的潜在的风险,或者呈现出不可控的状态。

第三步,是财务总监在并购重组的过程当中对于自身的一些要求。从我经历的项目来看,至少要有一个清晰的头脑。并购的项目和企业,要么是互补性的,要么就是同行业的。另外,并购对于公司的帮助,要从财务数据上要体现出来,到底是规模上的帮助,还是利润上的帮助。

从一开始制定方案的时候,就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并购之后,要明确对企业在报表里面体现在哪一块是最亮眼的,有的是需求、角度不一样,至少财务总监一定要明确并购之后对于企业的助力点到底是什么,以及将来在对资本市场的时候,这个点能不能大放异彩。这些都是要提前有战略规划的。否则,仅仅是通过各项决议,尽调了、并购完成了、融合了,但最后却发现报表里面表现平平,甚至爆雷,这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以上的这三个步骤,一步一步地去深入,是很有必要的。当然这只是财务的角度,法律角度也是一样的,避免法律风险也是需要认真地去思考、去深挖的。

上市的真正意义和必要性

成艳华:目前二级市场的情况,导致很多上市公司的意义和价值不容乐观,甚至部分实控人都打算出让控股权了,包括现在的减持的新规,破发破净、不分红的企业不给减持。这些现象会促使很多人重新去思考,上市的意义有多大?

李总长期深耕上市公司领域,看到了当中的各种起起伏伏,特别从2010年创业板出来以后,这么一大波的周期,您是怎么去看上市的意义、上市的时点以及未来上市的必要性等问题的?

李伟:上市这件事情,总体上来看,我还是很积极地推动的,这是主体方向,但是避免不了上市的目的的偏颇。有的就是为了公司做大,需要市场帮助做大,比如说财能书院将来要上市,肯定是需要资本市场来大力推动,这是一个正能量、正向的循环。当然也有一部分是一上市就开始出现问题的,可能是上市两三年后,从市场融资一部分钱就走的,不排除这样一些公司。

说的远一点,2012年到2013年中间出现过短暂的政策调整,IPO的时候可以转让老股来弥补新股,当时出现了三家企业大规模地转让了老股,市场对此一片哗然,一天的限售期都没有,大股东就把现金拿走了。这个政策就禁止了几家企业临上市的发行,甚至已经发行完了还要退钱。那两年出现的几个案例,大家可以在市场上找一下,现在在名录上面还是现实暂停。

这是当时的一个政策的问题,市场政策一定是需要逐渐地去完善的,以弥补那些上市目的不纯的老板的漏洞。所以为什么大家觉得现在上市越来越难,监管越来越严,上市的融资的金额可能也没有以前那么多,一定是过程当中不断地去弥补各种漏洞,达到对资本市场的一个正面推动的作用。

未来可能还会陆续有一些政策去弥补,不断地出现新的情况的时候,那就解决新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上市一定是逐渐往健康的方向去走。

那么,上市的意义到底在哪?作为公众公司,不单是融资,还要打开企业知名度,打开产品的销路,以及表现在社会效应、对公司实控人和员工的福利的提升等各方面。

最起码目前国内的公司里面,上市公司这个圈层一定是相对比较规范的,整体上比未上市的公司规范性更强。当然个别没有上市的公司也很厉害,像华为,可能比很多公司都牛。但是整体来看,上市公司的规范性还是更强的,可以引领其他公司往规范性上走,带领其他的企业逐渐地遵守公司法、证券法等规定,更接近于监管的目标。

从这个角度去看,上市的意义,可能就是对整个社会层面有正能量的推动。从微观上来说,对于每一位上市的老板,都是自身身价和财富的暴增,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将来也会存在,国内国外都是这样。所以上市的意义,我觉得就是对于整体的社会企业的规范性的提升,让大家都往这个规则上去走,潜意识当中都遵守法律,所以还是非常有引导意义的。

从需求层次来看,规则和个人的私下需求,也有一定的递进关系,等需求满足的时候,规则自然就会体现出来,规则也会引导个人的需求去走。从这个角度去看,上市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更是社会秩序的问题,社会秩序引导好了,其他的事情就会统一得比较好,走得更正一些。

优秀财务管理者画像

成艳华:李总眼中优秀的财务管理者,是什么样的画像?

李伟:基础财务人员比较多,顶尖的财务总监或CFO确实是很少,整体上是呈现一个金字塔的结构。如何达到金字塔塔尖的高度?我个人觉得首先还是要积累,要学习。

财务知识理论是相通的,不论是哪个行业,道理是相通的。从财务课第一节课开始讲“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这是最基本的一个理论。延伸出来,就是不同的行业的财务的做账的方式不同,实际上可能就是分录的不同,最终还是汇总到财务数据的报表。这是最基本的。

假如说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在一个企业里面,把财务数据和业务结合得比较好,我觉得他就具备了一个向上生长的快速的通道。从小公司到大公司,财务的职能在某些方面实际上是相通的,可能只是管理的角度、力度会有差异,如果要做到顶尖,我觉得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和基础:

首先就是业财融合能力,业务能力和财务知识的融合,一定是最基本的。如果一个财务人不太了解业务,甚至忽视了业务,提升的空间是受到了限制的,所以一定要将业务和财务进行融合。从报表当中的数据,一定要找出业务发展的问题在哪,或者支撑点在哪,然后反过来指导业务的发展。我觉得融合到这个层面也就差不多了。

有了融合能力,财务管理人员的价值才能够得到提升,才能有对业务的指导,整个企业的利润才有财务的贡献和支撑在里面。如果抛开业务这块,至少对资金的管理、效能是提升的。不管是从银行、机构里面去做一些财务收益类的业务,还是通过应收款提升资金的运转效率,资金留在自己账面时间越长,资金管理效能就越好,而不是流散在外面。业财的融合,才能够体现财务管理价值,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我觉得这个价值体现出来是打折扣的。

作为一个高层次财务管理人员,这是一个基础。

第二,高层的财务人员要和公司的管理层、董事会、甚至老板的眼光无限地去接近。不是一味的附和,也不是唯命是从,而是眼光要接近,毕竟老板的眼光一定是高瞻远瞩的,是从宏观上决策的,财务人员要和这个眼光去接近,才能跟得住趋势、行业、甚至更远的指导方向。

这个战略眼光,不光是财务部门人员的管理、制度的建设、税务的管理、成本的控制等方面,而且是在整个公司的层面上,财务与相关的业务都要做一个统筹的规划和协调。

老板的能力,远远要高于中层、高层的能力,那这个时候,财务人员的眼光、能力达到这个层面,就能够轻松地驾驭财务和业务之间的关系,指导业务。这样的话,自然就形成了最终的一个目标,也就是助力老板去决策,如果是眼光达到了,业务能力也达到了,那么助力老板决策、提供建议就是非常有针对性,能够为公司或老板减轻很大的负担,自身的价值也会随之体现得更加明显。

高层级的高管,不管是财务人员,还是董秘,或者是其他运营方面的高管,如果有几种能力的融合,最终助力决策的时候,自身的价值才能体现得比较明显,一定要体现在企业的盈利能力、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和经营规模的拓展上面。

企业发展了,你自身的价值体现出来;如果企业逐渐地萎缩,可能就体现不出价值。所以我觉得这两个层面还是比较明显的,要求都不太一样,最终给公司、给老板提供决策助力,为企业的业务发展提供指导,这是实现价值的一个很明显的体现。

前面比较了财务总监和董秘,董秘是创造一个软环境,并不创造直接的价值,而财务总监是可以创造价值的,包括资金的有效利用、应收款的合适管理、指导业务等。我觉得财务创造价值是业财能力的融合,而提供决策能力,才是企业更广阔方面的价值体现。这几个方面要有机结合起来。

成艳华:基于您分享的这些内容,我的理解是,财务高管首先是要有深度,即业财融合的深度,财务要了解业务的深度;第二方面是要有高度,相当于要站在老板的视野去看,要有战略眼光,有了高度之后,就能够帮助公司决策、去实现战略目标的结果。如果要成为优秀的财务管理的话,这些是非常关键的。

特别感谢李总走进财能书院,同时也特别期待有机会能够在财能书院的线下活动中一起交流共创,一起帮助财务人成长蜕变,赋能财务人更好地帮助老板实现战略目标的落地。再次感谢李总!

END

声明 | 文章系财能无界原创,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1 阅读:4

财能无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