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津液的完全讲解!(中医人必学基本功)

经络技巧 2023-12-28 11:54:59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津液与气相对而言,性质属阴,故也有“阴津”、“阴液”之称。津液涵盖范围广泛,主要是指脏腑组织内的液体及其代谢物,包括涕、泪、唾等分泌物以及汗、尿等排泄物。津液遍布周身,在脉内可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在脉外则灌渗于脏腑器官以及组织间隙之中。

津液是津和液的总称,两者在性状、分布和功能等方面有一定的区别。在生理上,津的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多分布于机体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起着滋润的作用,并能渗入血脉,以化生血液。液的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着濡养作用。在病理上,则有“伤津”和“脱液”的不同,津伤易补而液脱难复,临床辨证时当加以区分。津与液虽有一定的区别,但两者同源于饮食水谷,生成于中焦脾胃,都是流动于体内的液态物质。因此,在代谢活动中常互相补充、相互转化,在病理上也常相互影响,故常常津液并称,而不加严格区分。

津液的代谢

津液的代谢,是指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多个脏腑的生理功能,是多脏腑相互协调配合的结果。《素问·经脉别论》将此过程简要地概括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津液的生成津液来源于水谷,主要通过脾胃和大肠、小肠等脏腑的气化活动而生成。具体言之,饮食入胃之后,经胃的腐熟消化,输送于脾,再通过脾主运化及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的功能,吸收其中的液态物质而生产津液。大肠主津,在传化糟粕的过程中,也能吸收其中的部分水分,使粪便成形。可见,津液的生成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有充足的水饮类食物摄入;二是在脾的主导作用下,经胃、小肠、大肠参与而共同完成。因此,若脾气的运化及胃肠的吸收功能虚亏或失调,都会影响津液的生成,导致津液不足的病变。津液的输布津液生成之后,在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的协调配合下,完成津液在体内的输布。脾的作用脾主运化水液,一方面将胃、小肠、大肠吸收的津液凭借其升清之力而上输于肺,再通过肺的宣发肃降而布散全身;另一方面,脾也可以直接将津液向四周布散至全身,《素问·玉机真脏论》称脾有“以灌四傍”的生理功能。若脾失健运,津液输布代谢障碍,水液停聚,则会导致痰饮、水肿、胀满痞塞等病症。肺的作用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接受由脾转输而来的津液后,一方面通过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至人体上部和体表;另一方面通过肃降作用,将津液向身体下部和内部脏腑输布,并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向肾和膀胱输送。若肺气宣发肃降失常,通调水道失职,津液运行障碍,则水停气道而发为痰饮,或水泛肌肤为水肿。肾的作用“肾者水脏,主津液”(《素问·逆调论》),其对津液的输布有着主宰作用。一方面肾中精气对人体整个水液输布代谢具有推动和调控作用,如脾的散精、肺的通调水道、小肠的泌别清浊等,都离不开肾阳的温煦和肾精所化元气的激发推动。另一方面,肾本身也是参与津液输布的重要环节,由脏腑代谢产生的浊液,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向下输送到肾与膀胱,经过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将其中的清者重新吸收参与全身水液代谢,剩余的浊者则化为尿液,下注于膀胱排泄。肾对津液的蒸化作用,是根据体内津液的多少和机体的需求,通过增减尿量来调节体内津液总量的平衡。因此,肾之阳气亏虚,也会导致津液输布障碍,出现水肿等病理变化。肝的作用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而津液的输布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推动。气行则津布,以促进津液的输布环流。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往往影响津液的输布,使水液停滞,产生痰饮、水肿以及痰气互结的梅核气、瘿瘤、臌胀等病症。

三焦的作用三焦是津液在体内输布运行的通道,具有运行津液的功能。三焦气化正常,水道通利,保证了诸多脏腑输布津液的道路通畅,津液才能在体内正常地流注布散。总之,津液在体内的输布主要依赖于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降、肾气的蒸化、肝气的疏泄和三焦水道的通利。津液的排泄津液输布于周身,被机体利用后,其剩余的水分和代谢废物的排泄,主要是肺、肾、大肠和膀胱等诸脏腑功能协作的结果,由于尿液是津液排泄的最主要途径,因此肾在津液的排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尿液尿液是津液排出的主要途径,是津液代谢的最终产物,其中含有机体代谢所产生的废弃物质。而尿液的生产和排泄都依赖于肾,一方面通过肾阳的蒸化,将脏腑代谢后的津液下输到肾或膀胱,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被人体重新吸收利用,浊者成为尿液下注于膀胱;另一方面,肾阳的气化和肾气的固摄作用又控制着膀胱的开合,调节着尿液的排泄。当然,尿液的生成和排泄,还与肺、脾、肝及小肠等功能正常与否有关。汗和水气肺通过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于体表皮毛,经过代谢后的津液,在气的蒸化作用下,形成汗液排出体外。此外,肺在呼气时也会从呼吸道以水气形式带走一些水液。因此,汗液的排泄和呼吸道水气也是津液排泄的途径之一。粪便大肠接受来自小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剩余的水液,燥化糟粕,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大肠排出粪便时,随着糟粕带走一些残余的水分,也是津液排泄的一条途径。因此,粪便中残留水分过多,则引起泄泻;若残留水分过少,则形成便秘。综上所述,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是诸多脏腑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结果,但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的作用最为重要。肺主宣发肃降以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液,肾主水,张介宾将此三脏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作用概括为“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若肺、脾、肾及其他相关脏腑的功能失调,都会影响到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破坏津液代谢的协调平衡,导致津液的生成不足,或耗损过多,或输布与排泄障碍,水湿内停,而产生痰饮、水肿等病理变化。

津液的功能

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为滋润濡养、化生血液、调节阴阳和排泄废物等。滋润濡养津液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和一些营养物质,具有较强的滋润和濡养作用,内至五脏六腑,外而筋骨皮毛,无不依赖津液的滋润和濡养。布散于体表的津液,能滋养皮肤肌肉,使肌肉丰满,毛发光泽;渗入体内的津液,能濡养脏腑,维持各脏腑的正常功能;注入各孔窍的津液,能使口、眼、鼻等官窍濡润;流注于关节的津液,能滑利关节,使之屈伸自如;渗注于骨、脊、脑的津液,能充养骨髓、脊髓和脑髓。因此,津液不足,滋润濡养功能失职,则可使皮毛、肌肉、孔窍、关节、脏腑以及骨髓、脊髓、脑髓的生理活动受到影响,脏腑组织的生理结构也可能遭到破坏。化生血液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营气共同渗注于脉中,化生为血液,循环全身以发挥滋润濡养的作用。如《灵枢·痈疽》说:“中焦出气如露,上注溪谷而渗孙脉,津液和调,变化而赤是谓血。”津液还有着调节血液浓度,维持循环血量的作用。当血液浓度偏高时,津液渗入脉中稀释血液,并补充血量;当机体津液亏少时,血中之津液也可以从脉中渗出脉外以补充津液。由于津液与血液的这种相互渗透和转化,而且又都同源于水谷精微,故有“津血同源”之说。调节阴阳人体津液的代谢,对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起着重要作用。津液作为人体阴液的一部分,一方面人体津液充足,既可制约亢奋之阳热,又可气化为汗,借出汗以散发身热,调节体温,从而维持体内阴阳寒热的协调平衡。另一方面,津液代谢常随机体活动与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说明津液的代谢随外环境中气温的变化而调节汗、尿的排泄,进而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以促进人体对外环境的适应。排泄废物津液经过代谢后,在排出体外的过程中,能把机体代谢所产生的各种有毒废物带出体外,因而起到排泄废物的作用,避免了有毒废物在体内的蓄积,以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若津液排泄废物的功能失调,出汗或排尿异常等,就会使代谢产物潴留于体内,继而产生多种病理变化。另外,津液也是气的载体之一,具有运载全身之气的作用。人体之气必须依附于有形的津液,才能运行输布于体内各处,以发挥其作用。

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与津液相对而言,气属阳,津液属阴。气和津液的关系类似于气与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以及津能载气等几个方面。气对津液的作用气能生津气能生津,是指气化作用可促进津液的生成,是津液生成的动力。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饮食水谷经过脾胃的运化、小肠的泌别清浊、大肠主津等一系列脏腑生理活动后,其中精微的液体部分被人体吸收,化生津液以输布全身。在津液生成的一系列气化活动中,诸多脏腑之气,尤其是脾胃之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脾胃等脏腑之气旺盛,气化功能正常,则人体津液生成充足;反之,若脾胃等脏腑之气虚衰,气化功能减弱,则会导致津液生成不足的病理变化,治疗亦当采用益气生津的方法。气能行津气能行津,是指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能推动津液的输布与排泄,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津液由脾胃化生后,经过脾、肺、肾、三焦等脏腑之气的推动,将津液输布到全身各处,以发挥其生理作用;又通过肺、大肠、肾、膀胱等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气化功能,将机体利用后的剩余水分和代谢废物,转化为汗、尿等排出体外,从而使津液的代谢维持生理平衡。因此,若气虚推动无力,或气滞运行不畅,皆可引起津液输布排泄障碍,导致水湿停聚,痰饮内生,病理上称为“气不行水”或“气不化水”。反之,若由于某种原因,使津液的输布和排泄障碍而发生停聚时,则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亦随之不利,即水停气滞。故临床上治疗水肿等病症,常常行气与利水、健脾益气与祛湿之法配合应用。气能摄津气能摄津,是指气能够控制津液的排泄,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气对津液的固摄是通过各脏腑之气的作用来实现的,如肺卫之气对汗液的调控收摄,肾与膀胱之气对尿液的调节约束,脾气、肾气对涎、唾的收摄,肝气对泪液的收摄等。所以,各脏腑之气亏虚,固摄作用减弱时,势必导致体内津液的异常流失,出现多汗、多尿、遗尿或口角流涎、流泪等病症,其治疗也多采用补气以摄津的方法。津液对气的作用津能载气津能载气,指津液也是气在体内运行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有形的津液,才能存在于体内,输布至全身。尤其是脉外之津液流行贯注,能够运载卫气,使卫气内至脏腑,外达肌表。正如清·莫枚士《研经言·原营卫》所说:“荣行脉中,附丽于血;卫行脉外,附丽于津。”若津液载气之功能失常,一方面由于大汗、大吐、大泻等津液大量丢失时,气无所依附而随之大量外脱,称为“气随津脱”。如清·尤在经《金匮要略心典·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说:“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另一方面,当津液输布运行受到阻碍时,也往往会引起气机的郁滞不畅,称之为“津停气阻”。津能生气津能生气,是指津液能促进气的生成,为气的生成提供充分的营养。津液能营养和滋润与气生成相关的肺、脾、胃、肾等脏腑,促进这些脏腑的功能活动,从而保证气的生成正常进行。在病理情况下,津液不足日久,亦可继发气虚之证。

血与津液的关系

血和津液均为液态物质,都具有滋润、濡养和运载的功能,与气相对而言均属于阴。故两者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相互转化,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累及,关系更为密切。血对津液的作用运行于脉中的血液,渗出于脉外便转化为有濡润作用的津液,以濡润脏腑组织和官窍,也可弥补脉外津液的不足。其中部分津液可转化为汗液排出体外,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说。当血液亏耗,尤其是在失血时,脉中血少,不能化为津液,反而需要脉外津液进入脉中,以补偿血容量之不足,因而导致脉外津液的亏损,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症状。因此,对于失血患者,治疗上不宜妄用汗法,所谓“夺血者无汗”(《灵枢·营卫生会》),“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伤寒论》)。津液对血的作用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成分之一,脾胃运化水谷所生成的津液,可上输于心肺,进入脉中,与营气相合化生为血液。另外,布散于肌肉、腠理等处的津液,也可以不断地渗入孙络,以化生和补充血液。因此,如果津液大量损耗,不仅渗入脉内之津液减少,反而脉内之液态成分会较多地渗出于脉外,使血容量骤减,血液变得黏稠,从而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或津亏血瘀等病变。所以,对于多汗夺津或因吐、泻等致津液大量丢失的患者,不可轻用破血逐瘀之峻剂。此即《灵枢·营卫生会》所言“夺汗者无血”之意。血与津液不仅同源互化,而且在运行输布过程中相辅相成,相互转化,津可入血,血可成津,“水中有血,血中有水”,“水与血原并行而不悖”(《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共同发挥其滋润、濡养作用,故有“津血同源”之说。在病理上血与津液又相互影响,“血不利则为水”(《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即血行不畅,瘀血阻滞,可导致津液输布障碍而形成水湿痰饮;反之,水湿痰饮内生,亦可阻滞气血,使血行不畅而致瘀血。故中医学亦有“痰瘀相关”之说。正由于血与津液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而并存,故在临床治疗上,亦应注意水病治血、血病治水、水血兼顾等。

233 阅读:15471
评论列表
  • 2024-01-17 17:26

    写得太透彻了,大师中的大师,不可多得的好文章,没有一丝多言,思路清晰论述全面完整。收藏传承,需每日细细研读必得其道之精髓。

    IBM 回复:
    着实优秀,没有自抒己见,一切都引经据典。受教受教
    李均 回复: 经络技巧
    老师有没有书,我想买一本
    经络技巧 回复:
    互相学习
  • 老宋 18
    2023-12-29 23:50

    中医有五六千年了,没有断灭,自有她的道理,怎么说"故弄玄虚"呢?现在的怪事,外国研究中医,并申请专利,而国内有相当一部分人反对中医。为什么需要外国的行为和成果来证明中医呢?中医与西方科学不在同一个层次,不在一个维度上。再结合产生的时间历史,西医和产生西医的科学,辈分差大了。

  • 2023-12-29 13:34

    中医玄学,形而上,没有具体的,试图把人体和疾病简单化处理,有效果才怪,现代医学已经发展到分子级别了,中医还在阴阳五行,故弄玄虚,

    了百了- 回复:
    愚昧不自知
    必有回响 回复:
    真是人如其名啊!!!原子核内结构:中子与质子、量子理论…分子级还是太Low了啊!
  • 2023-12-30 00:02

    根本的问题并不复杂,复杂的是枝梢。现在不少病像癌症、精神病、痴呆等等都与形而上的"心"有关系。心是根本,本立而道生。养生的关键是养心修德。

    老宋 回复:
    哈哈!修养在心在己,冷暖自知,与别人无一点关系。拉出来溜溜之心是慢、是攀、是争,己经背道而驰了。
    必有回响 回复:
    主要问题在文化传承断代几次…伤得太重了…而且中医是道医的衍生…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所在…
  • 2024-01-18 17:19

    人和机器一样,老化了和出厂质量不好压根就无济于事[呲牙笑]

  • 2024-03-07 18:16

    新冠举全球之力死亡多少人,每年流感死多少人,在新冠初期各项研究数据披露信息,人类科技对病毒了解还没到十万分之一,大言不惭的各种贬低中医不科学的伪科学派们,妄图肆意抹黑上万年以前的人类总结的经验数据

  • 2024-04-01 23:15

    依书,全抄

  • 😊

    盲目自卑是种病 回复:
    [无奈吐舌]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回复: 盲目自卑是种病
    哈。你除啦会這个还会做什么。
  • 2024-01-01 22:03

    楼主有没有深入的了解过中医,就在这里大放厥词?!并且我发现只要有这种帖子,楼主必然出现,真是敬业啊!

  • 2024-01-23 00:39

    玄学伪医,不切实际

    用户83xxx63 回复:
    小日本🇯🇵
  • 2024-02-03 00:00

    不管什么液,什么变化,睡个好觉一切都变[呲牙笑]

  • 2024-04-19 16:48

    重症急症无效,不要臆想了。轻症自愈则见效,中医安慰效果不容抹杀!重症急症无效,不要臆想了。轻症自愈则见效,中医安慰效果不容抹杀!

  • 2024-06-02 22:30

    现代医学谬论培养的大量庸医砖家在主导舆论和政策,大病正是这种愚蠢医学治出来的

  • 2024-01-20 08:55

    写的真多,不过有些东西,我们看法是一样的

  • 2024-02-06 23:42

    几千年前的中医,到了现在是不是有些地方可以进一步发展,或者进一步完善[呲牙笑]纯粹个人老大,莫怪

    笑傲 回复:
    改成中不中西不西是吧,现在不就是这样了吗?中西医结合的结果就是毁掉中医
  • 2024-03-08 09:12

    全面,总给得好。言外之意,只可意会。

  • 2024-07-01 22:16

    这个“了百了"是被远程养殖的,中医黑,只要有中医药贴就跳出来黑,很是无耻。

经络技巧

简介:穴位、经络、技术、手法、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