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什么是好办法?分田单干能让农业增产,还不是好办法?

啸火谈明星娱乐 2024-10-21 12:45:12

1979年3月15日,正值春耕繁忙之际,晨光初破,全国农村的上空便回荡起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的熟悉旋律,由千千万万个高音喇叭传递至每一个角落。然而,这一日的广播却不同寻常,它突然插播了一条重磅消息:当天的头版,配以醒目的编者按,发表了一篇对“分田到组”与“包产到组”做法提出批评的重要文章。这消息如同一道惊雷,让正匆忙下田劳作的农民们瞬间愣在原地,手中农具仿佛失去了方向,心中满是疑惑与不安;而那些尚未踏入田间的农民,更是陷入了两难境地,不知是该前往已分组或分户的土地播种,还是遵循旧例,到生产队的大田集合上工。

当报纸传入人们手中,那份悬而未决的紧张感愈发沉重。第一版显著位置,紧邻报头之处,刊登了一封题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该稳定》的读者来信,编者为彰显其分量,特意附加了一段详尽的按语。

信中详细描述了河南洛阳地区部分社队实施“包产到组”的具体情况,随后明确指出:“当前实行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制度,紧密贴合农村实际,应当坚定不移,不可轻率更改。……若轻易放弃‘队为基础’,转而实行分田到组、包产到组,无疑是背离群众意愿。同时也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干部群众的疑虑与担忧是合情合理的,坚持不分是正确的选择,我们应当正视并妥善解决这一问题。”

一些正在或准备实施“到组”或“到户”的社队,立刻紧急停止,观望风向。许多地方的农民停下了手中的活计,纷纷找社队干部询问,政策是否又发生了变化?有人担忧,如果政策变了,自己已施用的化肥该如何结算;有人则忧虑,如果政策有变,自家为田地所付出的劳动该如何计算。此刻,几乎所有的社队干部,乃至县委、地委的领导,都陷入了迷茫与困惑之中,但同时又一致认为,党报上发表的绝非普通读者的个人观点,而是代表了中央对农村变革的最新立场。大家纷纷揣测,这封来信及其编者按背后定有深意,必有背景。

1978年3月17日,正当干部群众茫然无措之际,万里同志来到了滁县地区。他在全椒县古河区刚一下车,便被愁眉苦脸的县、区领导及群众团团围住,他们焦急万分,恳请万里为他们指点迷津。万里对此情景颇感意外,未曾料到《人民日报》的文章竟在基层引起了如此强烈的震动和深远的影响。面对迷茫无助的干部群众,他耐心安抚道:

“那不过是一封读者来信,反映的是个人的看法。他所提到的问题只是支流,并非主流,我们不应受其影响。大家不要害怕,原来怎么做,现在就怎么做,先干一年再说。”

万里闻言,情绪略显激动:“他们说这是‘错误做法’,但在我看来,却是好办法。什么是好办法?能让农业增产的就是好办法,能让国家、集体和个人都增加收入的就是好办法,反之则是坏办法。在我们这里,不管外界怎么吹风,我们都要坚定不移。肥西县有的区、社已经实行了‘包产到户’,怎么办?我认为,既然已经实施了,就不要再动摇,一动就会乱。政策不能朝令夕改,农民最怕的就是政策多变。定下来的事情,就要干到底!

从全椒出发,万里又匆匆赶往滁县。在与滁县地委的同志交谈时,他给予了高度评价:“你们地委做得很好,及时发出了电话通知,已经实行的各种责任制一律保持不变。只要今年能大丰收,产量提高了,社会财富增加了,群众生活改善了,你们的办法明年可以继续,后年也可以继续,甚至可以一直干下去。”

万里显然有些不悦,声音不由自主地提高了几分:“报纸就像公共汽车,谁都可以坐,他们可以发表意见,我们也可以!那封读者来信一播出,有些人就开始动摇。正确与否,你们自己心里没数吗?为什么不看群众的反应,不看实践的结果?究竟哪种意见更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这要靠实践来检验,绝不能因为一封读者来信就打退堂鼓。你们想想看,如果产量上不去,农民饿肚子,他们是会找你们县委,还是会去找报纸?”

正是在这次会议召开期间,万里正在滁县进行调研。一天晚上,当地委书记王郁昭正陪他观看京戏时,一个长途电话从北京打来。那位不赞成家庭承包的中央领导亲自与万里通话,试图说服他改变立场。然而,万里却坚定地表示:“现在已经进入春耕大忙季节,不管什么责任制形式,一律稳定下来,秋后再说。”

万里对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不仅在实践中推动了亿万农户成为商品经营主体,推动了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和多种经济成分乡镇企业的兴起,还在理论上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贡献。他是最早提出我国要搞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的思想和决策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万里的推动下,小岗逐渐成为了新时代的典范。

进入新世纪后,23岁的苗娟,作为第一批来到小岗村创业的大学生,她勇敢地选择了回到农村,用自己的知识和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她的成功不仅为自己带来了丰厚的收入,更冲击着更多年轻大学生的思想,激励着他们加入到新农村建设的队伍中来。

除了像苗娟这样的创业者外,小岗村还大胆地启用新人参与管理与建设。分管农业发展的大学生村官赵玲就是其中的一员。她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小岗村的热爱和期待:“小岗村作为改革的先锋,求新求变的思想也预示着更多机遇的到来。”这些年轻人的到来,为小岗村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和动力。

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更是安徽省委选派的优秀年轻干部中的佼佼者。他放弃了机关和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决然地来到了小岗村任职。他的到来,不仅为小岗村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和管理经验,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尊敬。

在向总书记汇报了小岗村的情况后,沈浩谈了自己对农村工作的一些想法。他强调要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等。虽然由于时间紧迫,他未能将所有想法都表达出来,但他对记者透露了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要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就要提高粮食价格,让农民靠种粮也能致富。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就要把耕地向种粮大户集中,实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

自2004年沈浩来到小岗村挂职以来,他一直坚持进行制度创新的探索。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小岗村的土地流转制度。沈浩表示,在不违反国家法律的前提下,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这样小岗村的集体经济才能在未来有一个大的发展。当总书记来到小岗村时,沈浩曾当面言辞恳切地提出了农村贷款难的问题,并强调新农村建设需要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与支持。

如何顺应村民的意愿,将他们紧密地团结起来,是沈浩这位书记经常思考的问题。他提高声调,坚定地说:“未来小岗村要建立形态各异的村民自治组织。比如,在生产环节,我们要建立生产合作社;甜叶菊生产要建成合作社,大棚双孢菇生产已经建立了‘小岗利民专业合作社’,由大学生创业者苗娟担任理事长;未来小岗村其他的高效农业生产也都要建立合作社组织。总之,过去那种零散的、各家各户不相往来的现象必须彻底改变。我们大力发展村民自治组织的初衷,就是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让小岗村人接受教育,提高素质。”沈浩还坦言道:“有的事情我们原来不敢做,但总书记来了,我们就敢大胆地放手去做了。”

0 阅读:6

啸火谈明星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