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清朝宗室王公选讲2-光绪帝亲爹,慈禧身边大红人,醇亲王奕譞如何从隐忍一步步到权力中央
(本文中所有的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倘若存在不当之处,还望联系予以删除)
(本文共计 3300 字,阅读完毕大约需要 10 分钟)
上一辑,咱们介绍了清朝第一任醇亲王奕譞的基本情况,道光帝的儿子,咸丰帝的弟弟,同治帝的叔叔,光绪帝的爸爸,宣统帝的爷爷。以上这般华丽的身份背景之下,却是一个透露着充分矛盾色彩的个体。在晚清那种时代浪潮之下,诸如像奕譞这样身份地位极为重要的人,其甚至每一次拍脑袋的决定都会影响华夏历史的变迁。
老照片还是挺好看
再者,奕譞的父亲道光帝去世之时,其尚不满10周岁;奕譞的四哥咸丰帝去世之时,其尚不满21周岁。在父兄当政的时期,本质上讲暂且没有出现诸如慈禧祸乱朝纲这种事件。当然,此处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镶嵌在历史的细节中。众所周知,咸丰帝去世之时,曾选择了顾命八大臣,八位大臣中,与皇族最亲近的载垣是康熙十三子胤祥的后代,另有两位端华与肃顺是清朝早期领袖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的后代,唯一比较亲近的外戚景寿是咸丰帝的亲姐夫。另外几位,咸丰干脆选择了蒙古大臣与汉族大臣。
这说明了什么?咸丰帝心眼里不相信自己的六弟奕訢与七弟奕譞。这也为后来的辛酉事件埋下了伏笔。
由此可见,咸丰帝虽说性格并不强势,生命也很脆弱,但心中仿佛有着一盏明灯。只不过,在那特殊的时间节点,缺乏魄力的情况下,最终成为自己两个福晋与两个弟弟上演真人秀的背景板。那么咸丰帝去世后,其七弟醇亲王奕譞是如何扮演自己这场真人秀的角色的呢?
让咱们做好准备,带上刚整理好的史料,开始今日文章的讲述。
·四哥死后开始大显身手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适逢公元1861年8月22日,刚过完30周岁生日不久的咸丰帝奕詝崩于行在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皇长子载淳即位,是为同治帝。同时依遗诏,由肃顺、载垣、端华、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为顾命八大臣,肃顺为首,辅导皇帝施政。
此次得顾命八大臣的任命后,八位大臣认为自己大展身手的时候到了,因为眼前这个刚满5周岁的小孩儿载淳,他能懂什么呢?不过此处对于满清选择顾命大臣的数量问题提出疑虑,咱们看,顺治为康熙选择了四个,咸丰为同治选择了八个,这可都是双数,投票的时候万一打平怎么办呢?势必,这种双数的选择似乎也符合满清的帝王之道,不会允许不同的声音发出的,要发,你们内部先打一架,差不多也就是这种方式,顺治留给康熙的顾命大臣中,鳌拜除掉了苏克萨哈。但是回到咸丰帝这里,八大臣还没有太多施展自己的政绩理想之时,便遇到了影响历史走向的“辛酉事件”。
辛酉事件的结果,八大臣当中死的死,抓的抓,这八个统统被踢出了权力中央,当然,事件的主导者便是咸丰帝留下了两宫太后慈安与慈禧,配合咸丰的弟弟奕訢、奕譞。
这一年,奕譞刚满21周岁,因为特殊的身份,势必要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号。不过,名号这种东西,好坏无所谓,无非就是后来者的主观判断而已。在此次事件之前的一年,奕譞刚刚大婚,其福晋便是慈禧的亲妹妹。翌年,奕譞帮助慈禧太后发动辛酉事变后,二人地位有所提升。
1861年之后,二十一岁的奕譞开始担任正黄旗汉军统帅、正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后扈大臣、管理善扑营事务、署理奉宸苑事务、管理正黄旗新旧营房事务、管理火枪营事务和神机营事务。职务多到了哪种地步?这么说吧,省愚在整理史料的时候都记不住的地步。
同治三年,是为1864年,慈禧太后为奕譞“加亲王衔”,不过此时尚未正式给予其和硕亲王的爵位。同时,奕譞加任正红旗满洲都统,次年又任正黄旗满洲都统、总理善扑勇射大臣、弘德殿行走、稽查弘德殿皇帝读书事务。咸丰时期,奕譞是皇帝的弟弟;此番同治时期,奕譞是皇帝的叔叔。一切是否都变了,身处于权力中央后,可以大展身手,也可以为非作歹了。
·天津教案的幕后指使
到底怎么个为非作歹法呢?这就要从当时轰动一时的“天津教案”说起。
天津教案是清同治九年,也即是公元1870年在天津所发生的一场教案。
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在天津开设育婴堂。1870年6月21日部分天津民众因怀疑育婴堂杀害婴儿用于制药,聚众数千到教堂示威。法国领事丰大业往见清朝的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路上向天津知县刘杰开枪,击伤随从一名。此举激化矛盾,导致丰大业被天津民众殴毙,殴打致死,大家可以想想这里面有多大的仇恨。
这不是奕譞,这是他的六哥奕訢,人称“鬼子六”
此外,部分天津民众还焚毁法、英、美、俄、西教堂及法领事署。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七国军舰集结天津、烟台一带。慈禧太后派直隶总督曾国藩到天津查办,曾国藩又奏调李鸿章协同办理,将天津知府和知县革职充军,处死祸首水火会16人,充军25人,赔款修建教堂,慈禧太后并派崇厚向法国道歉。说个题外话,天津教案最终以清朝的妥协为结束,著名的曾文正公曾国藩也最终在处理完此事件后郁郁而终。
这件事的深层次原因如何理解呢?简述为:基督教与中华地区传统的思想、信仰、风俗习惯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是深入骨髓的,也是很难用常规思维进行判定的。换言之,这种做法直接导致了文化冲突后,两方的兵戎相见。
而这件事情,与醇王奕譞有什么关系呢?奕譞在内心中是主驱逐洋人的,其激励绅民打毁天主教堂,所以坊间盛传,天津教案为他所主使。
利用视野并不开阔的民众,通过信息闭塞制造身份认同的矛盾,进而转化当时满清所属的社会矛盾。奕譞当时虽说年轻,才刚刚30周岁,但似乎他已经从内心深谙皇家之道。
·除掉安德海的推波助澜者
再者,奕譞更是清廷除掉安德海的推波助澜者。
安德海是谁?熟悉晚清历史的朋友都清楚,是个宦官,慈禧倚重信任的宦官,也是李莲英掌权之前的宦官界大红人。
安德海到底犯了什么罪过呢?其实这个问题咱们可以这样看,专治王朝时期,宦官这一类人,本身就有着无法细说的原罪。生理缺陷造成的心理扭曲是难以用言语形容的,除了因罪被判处宫刑,或者被俘虏后强行施加以宫刑的人之外,大多数宦官均是家中或者自行阉割的。能够做出这般举动的人,内心势必难以用常人的思维进行研判。安德海便是这样的人。
猜猜这三人是谁?评论区留下您的见解。
安德海在辛酉事件中,为慈禧提供了讯息,因此得到了慈禧的信任。但是另一方面,他的狂妄也彻底让自己无法继续存活于这个世界上。他招摇过市,以一届宦官的名义竟然寻访山东,这犯了皇家的忌讳,山东巡抚丁宝桢得到了当时慈安太后的懿旨,将安德海以及随行了二十多位宦官统统处斩。而背地里支持慈安太后此番举动的,便有奕譞的身影。
在远离了四哥咸丰帝执政的那几年后,奕譞开始疯狂的成长,开始在各个地方崭露头角。不管其是伸张正义,亦或是助纣为虐,每一处都能看到他的身影,适时的出现,从未缺席。
因支持慈安太后对慈禧太后的亲信太监安得海处斩,自此,奕譞为慈禧太后所恨。同治十一年,是为公元1872年,时年应该年满32周岁的奕譞晋封和硕醇亲王,是为第一代醇亲王。一年后的1873年,同治皇帝亲政,奕譞被免去弘德殿行走之职。迎接他的未来,是与自己的大嫂,也是大姨姐的慈禧,展开另一个战场角逐的时候。
·翁同龢的日记信息量极大
同治帝亲政才一年时间,便把自己玩死了。1875年1月12日,按照农历算,是为1874年农历腊月,同治帝去世,18周岁的年纪放眼明清两朝,同治是最短命的皇帝。
同治帝无后,满清也没有一个完整的顺位继承体系,如果要有,要么皇帝只能在道光帝不太喜欢的第五子奕誴支系去选,如果说奕誴被过继出去后,不再算道光帝的儿子了,那么也只能在咸丰帝六弟恭亲王奕訢的家族中去进行顺位继承。但是咱们讲过,满清是没有承继体系的,所以才会九子夺嫡,所以才会有匾额后的秘密立储这一系列人类文明历史上都罕见的“弱肉强食”般的体现。所以,为同治帝选拔继承人,此时慈禧便可以再一次展现出她的实力。这一次,选中了奕譞的孩子,载湉。
在选立新帝的会议上,主政的慈安太后、慈禧太后挑选载湉继承大统。在场的奕譞听到这一消息,当场晕厥过去。亲历其事的翁同龢在日记中描述当时的情景道:“维时醇郡王惊遽敬唯,碰头痛哭,昏迷伏地,掖之不能起。”
奕譞可能知道,自己曾经做下了恶事,到头来终究是被更恶的人抓住了把柄,握住了命运的咽喉。自那以后,儿子成为了皇帝,他又应该如何立身与朝堂呢?咱们下一辑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