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一场辛酉政变,彻底将中国近代史推向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本文中所有的图片均来源于互联网,倘若存在不当之处,还望联系予以删除)
(本文共计 3950 字,阅读完毕大约需要 13 分钟)
清朝的文宗显皇帝,名奕詝,其在位时年号为“咸丰”,故常称其为咸丰皇帝。咸丰帝一生寿命不长,去世的时候年仅30周岁。咸丰帝身上有什么样的特色?问及此问题,似乎也很难有人能说出个一二来。但是提及咸丰帝的懿妃,可能就人尽皆知了。这懿妃便是后来著名的慈禧老太。
公元1861年8月22日,奕詝去世,其当时在世的唯一的儿子载淳将会是下一任皇帝的唯一人选。那么载淳当时仅是一个尚不足5岁半的孩子,他又如何能治国理政呢?所以,咸丰帝为儿子留下顾命八大臣便是唯一的选择。也正是这“顾命八大臣”的选择,最终导致了当年一场轰动中外的历史事件的发生。
进一步地,此事件深远影响了清朝最后几十年的走向。
咸丰帝皇后-慈安,这发型与照片上的满清女子就差不太多了
再进一步地,若不是这场变故,即位的载淳原本应该叫祺祥皇帝,而非同治皇帝;甚至连“同治”这个年号,都颇有一番变故后正名的意味。
史料已经准备好了,今天,咱们讲清朝后期重大转折历史事件-辛酉事变。
·顾命八大臣概述
时间轴来到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来势汹汹。咸丰帝奕詝毫无招架之力,随即与妻小以及近臣逃至热河承德避暑山庄。去了承德后没多久,心力交瘁,便一病不起。这里必须要点一个人的名字,谁啊?当然是慈禧啊。英法联军来的时候,跟着老公逃一次;四十年后八国联军,再逃一次。当年应该让她来写一本《逃跑路上的帝国女皇变身记》。放在互联网自媒体发达的今日,慈禧绝对能是拥有亿计粉丝的超级网红。
回到话题来,咸丰帝日渐严重的疾病导致其必须要在这个年轻的岁数下考虑后事。
很快,奕詝一命呜呼,去世前遗命由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这位肃顺也是端华的弟弟)、额驸景寿、兵部尚书穆荫、吏部左侍郎匡源、礼部右侍郎杜翰、太仆寺少卿焦祐瀛八人为“赞襄政务大臣”,俗称“顾命八大臣”,辅导年幼的独子载淳登基执政。
关键问题是,唯一的继承人载淳,他的生母是当时还不称为慈禧的西太后叶赫那拉氏。已经初露锋芒的慈禧当时虽说只有二十多岁,但是基本上已经与八大臣形成不共戴天的局面。
所以,一场斗争势必要在八大臣与新皇帝生母慈禧之间拉开帷幕。进一步地,慈禧一个人很难抗拒过如此多的八大臣的集体围攻,所以,慈禧此番召集了理论上位份更高的东太后慈安,另外还有咸丰帝的两个弟弟奕訢与奕譞,再配合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军机大臣文祥、大学士贾桢、兵部侍郎胜保等人合谋夺权。
·远亲,比近亲更值得信任?
其实咱们从上一段的简述中,似乎能看出一些端倪。这里面藏着咸丰皇帝一生难得的智慧体现。熟悉清史的朋友都知晓,当初道光选择继任者,奕詝并没有任何的优势,相比与六弟奕訢来讲,奕詝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年龄上。但是,描述清朝时期的文章中,省愚曾多次提及,清朝继承制度不在乎所谓的“以嫡立长”继承制。
首先,清初“福晋”的概念很宽泛,所以清初是一夫多妻多妾制,因此产生的“嫡出”便是不唯一的;再者,清朝皇帝的选择似乎也不看重谁能长。咱们 举个例子,明清两代所比较,明朝时期,除了景泰帝临危受命那几年,您绝对找不到皇帝在世的哥哥存在。即便是朱棣靖难,那也是在他大哥二哥三哥都早于其父亲朱元璋之前去世的历史背景下。如果某个继承者还有哥哥,除非他是嫡出中最长的一位,有庶出的哥哥这种情况之外,其余时间,明朝时期是不会出现在世的皇帝的哥哥的。
当初与咸丰帝争夺皇位的奕訢
而咱们满清王朝可不一样,您看皇太极即位的时候,他有多少哥哥?福临即位的时候有多少哥哥?哪怕玄烨即位的时候,也有一个二哥叫福全。所以,奕詝与奕訢,在清朝这个大背景之下,不管谁被选择为道光帝的继任者,这似乎都是说得过去的。
所以,咱们咸丰皇帝在临死前,终于大智慧了一把。顾命大臣皆选择远支皇族或者汉人大臣,相反六弟奕訢,七弟奕譞,甚至是所谓满蒙一家亲的蒙古亲王僧格林沁,都排除在辅政大臣的名单之外。当然,咸丰心里清楚,最应该提防的还是太子的亲妈,当时的懿妃。
那么当时选择的顾命八大臣都是什么来头?咱们细数一下。
首位,当属怡亲王载垣。按照辈分,载垣比咸丰帝低一辈,虽说载垣要比咸丰帝大15岁,但这没什么可说的。载垣的祖上也是康熙帝,康熙第十三子允祥,辅佐雍正帝即位有功,封为怡亲王,世袭罔替。允祥即是载垣的五世祖;载垣高祖父名为弘晓;载垣曾祖父名为永琅;载垣祖父名为绵标;载垣父亲是为奕勋。载垣当年45岁,在朝中颇有人脉,表现出的状态,亦是颇受人尊重。咸丰帝按照自我认知,将载垣确立为辅政大臣之首。
其次,当属郑亲王端华。清朝的郑亲王一支系,来自于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后代。舒尔哈齐第六子济尔哈朗在清初有功,封郑亲王,世袭罔替。但是清朝之于郑亲王一脉的传袭非常复杂,小宗承继大宗,过继等事件层出不穷。又因为郑亲王支系也没有完整的取名字谱,所以郑亲王与皇帝支系到底该如何论辈分,也需要翻着族谱详细论述。端华实际为济尔哈朗之七世孙,又因济尔哈朗与皇太极平辈,所以端华恰好与咸丰帝平辈。咸丰年间,作为郑亲王,端华比咸丰帝要年长24岁。另外,其还担任顾命八大臣的总摄朝政一职。所以,按照顺序端华屈居载垣其后,实际权力,端华更大。
其三,当属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没错,肃顺就是端华的亲弟弟。论年龄,其也比咸丰年长15岁。当时因为其兄长端华位高权重,肃顺亦同样受到礼遇。
其四,当属额驸景寿。景寿的夫人,是为道光帝第六女寿恩固伦公主。这位公主比咸丰帝大半岁,所以景寿算是咸丰帝的姐夫。景寿比咸丰帝年长两岁,其16岁那年,迎娶了14岁的寿恩固伦公主。景寿的祖上可论及乾隆年间的大臣傅文,傅文的四哥很有名,名叫傅恒,影视剧里常出现的角色。
其五,当属军机大臣,兵部尚书穆荫。这位除了是以上两个职务外,还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朝与英法联军的谈判代表,对于国际外交礼仪毫无半点知会,扣押巴夏礼,导致英法联军直逼北京。可谓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典范。
其六,当属吏部左侍郎匡源。匡源曾经教授过当时尚未皇子的奕詝学习经史子集,没错,您猜到了,匡源是一位汉人。
其七,当属礼部右侍郎杜翰。杜翰的父亲杜受田是咸丰帝的帝师。与匡源一样,杜翰亦是来自山东的汉人。
其八,当属太仆寺少卿焦祐瀛。与匡、杜二人一样,焦祐瀛也是汉人。
咸丰帝的选择,三位远支皇族亲属,远到都出五服了;一位外戚姐夫,一位满洲贵族,三位汉族文臣。就是不选自己的弟弟,也不选蒙古亲王。这就是奕詝的智慧,也是奕詝的无奈。在位时基本上毫无建树,还偏偏那么早离世,留下幼主与权力真空。历史的悲怆在那一刹那似乎早已经奠定了满清的结局。
·结果,流血了
我们仔细思考一下,这一场事变的本质,还是来自于幼主之下的权力真空,导致猛烈的争斗。
咸丰原先规划以八大臣处理政务,佐以两宫太后制衡,共同辅佐幼主载淳。这八大臣中,咸丰帝也有考量。肃顺、载垣、端华、景寿四人代表皇亲国戚势力,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四人代表军机大臣势力,相互掣肘。但是很显然,咸丰帝想得过于天真了。
八大臣(的平均年龄为四十五岁。现在的社会过了35岁都不太容易找工作,还别说一百多年前了。但是,八大臣一则企图独揽朝政大权,排除两宫参政;二则低估了两宫太后的政治智慧与谋略,这两位女子,一位25岁,一位26岁,可在此间,展现出超凡的斗争思维。也就是这样的权力抵触,不由得变相将清朝这艘大船往那无尽的深渊,头也不回的驶去。
另一方面,宗族中近亲中,28岁的恭亲王奕䜣、21岁的醇亲王奕与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军机大臣文祥等被排斥在最高权力之外,极为不满。
于是两宫太后与奕䜣等人密谋联合,发动了这次事件。很显然,这是一次流血事件。
过程的细节在此不做详述,单论结果。当年11月,诏载垣、端华赐死,肃顺斩首;其余五人撤职,穆荫发配军台,景寿则保留公爵及额驸品级。看见没,皇帝家里动刀,真就只动自己人,两位亲王属于赐死,还能保留一点脸面,一位亲王的弟弟直接斩首,属于毫不留情。这三位可都算是塔克世的后代,不知道爱新觉罗这一家人看到这一幕,心中作何感想。
·祺祥,半途而废
八人中,仅有额驸景寿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革去官职,但是保留爵位,亦保留其驸马爷的身份。毕竟,这可是皇帝的亲姐夫,不太容易轻易废黜。
按照之前的打算,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准备给新上任的小皇帝载淳设置年号为“祺祥”。八大臣顾命之处,随驾诸臣拟定“兴符”、“安禧”、“祺祥”、“祥祐”此四个备选年号,当年农历9月3日发诏,明年改元祺祥。所以,按照顺应这段历史的发展,继任的小皇帝载淳应该叫祺祥皇帝。但是,咱们都知道,他实际的年号是同治皇帝。
祺祥元年的匾额,绝无仅有
此处有个讹传,说“同治”来自于两宫太后同时治理,其实这个传说有点偏颇了。清朝到了后期,早已经足够的汉化,所以“同治”的选择应该出自《书经·蔡仲之命》:“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坦率讲,选得不错,基本上后来就是同归于尽的节奏。
半途而废的“祺祥”也有来历,《宋史·乐志》:“不涸不童,诞降祺祥。”
·如何思考其影响
如何思考这件事带来的影响呢?这些年,省愚阅读史料与评论,居然发现有所谓的学者给这件事竖起了大拇指。这场事变如果能被竖起大拇指的话,咱觉得中国这片土地上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可令人憎恶的历史事件了。
鄙人认为,这件事为后来的慈禧祸乱朝纲四十年奠定了基础,将满清带入了无尽的深渊中。其实,你去你的深渊没人拦着,但是却搭载着数以亿计的无辜的华夏民众,灾难重重,苦难的民众承受了统治者奢靡生活下无以复加的昏庸所带来的恶果。这就是专治王朝之于民众的悲哀。
咸丰最后的归属-清定陵
换个角度思考,这场事变的双方都很难被称为好人,这,也就是一场现实版的“狗咬狗”,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