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盼遂年谱》,马千里、刘小堽编著,河南文艺出版社2024年5月版。
内容简介刘盼遂先生(1896-1966),河南息县人,现代著名学者、古典文献学家、语言学家、藏书家。1921年考入山西大学预科,问学于郭象升、黄侃。1923年冬至1925年春先后任教于菏泽山东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曲阜山东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等校。1925年夏考入清华学校研究院,在校三年,师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名师。1928年毕业,先后在河南中山大学、女师大研究所、清华大学、河南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北平师范学院(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56年被高教部评为二级教授。1966年被迫害致死。
有《世说新语校笺》《文字音韵学论丛》《段王学五种》《论衡集解》等著作。纂修《河南通志·宗教门》《长葛县志》《太康县志》《汲县新志》。与郭预衡共同主编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历代散文选》。另有《颜氏家训集解》《世说新语校注》等稿未能出版,原稿佚失。
作为清华国学研究院毕业生的杰出代表,刘盼遂先生治学“远绍王念孙,近承王静安”,亦受章黄之学影响,在经学、小学、校勘学、文献学、史地学等领域皆有突出成就。在《世说新语》《文选》《颜氏家训》《论衡》等古籍的整理方面有开创性贡献。
他长期在北京求学和任教,经历了时代变迁和文化革新,也见证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在清华国学院读书时,他与汪吟龙、吴其昌等创办实学社,编印《实学》杂志,刊发国学论文,使《实学》成为当时高校国学领域的重要刊物。在女师大研究所任教时,他与王重民、谢国桢等创办《学文》杂志,时人称该学术团体为“北学派”。他也是“禹贡学会”“考古学社”的重要成员。
抗日战争期间,他被困在沦陷区,坚决不与日伪合作,生活窘迫,仍坚守民族气节,得到学界较高赞誉。新中国成立后,他承担了繁重的教学工作,培养了一批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方向的优秀学者。
《年谱》按时间顺序,记述了刘盼遂先生的求学过程、教学研究情况、学术交往和悲剧结局。正文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大致从出生至清华国学研究院毕业,中卷大致从开始在高校任教至北平和平解放,下卷大致从新中国成立至去世。两位编者整理过刘盼遂先生的著述集和藏书题跋,将其中相关信息提炼出来,并利用了可能寻见的相关档案、手稿、书信、科研计划、新闻报道、平反材料及同时代学人文集、日记、回忆录等,调查了部分知情学者,历时十余年编纂成谱,尽可能呈现刘盼遂先生真实的一生。谱后附“刘盼遂先生著述编年”和“哀挽追念诗文录”。
本书为2023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刘盼遂先生像(20世纪30年代在清华大学任教时)
目 录序
辑谱说明
上卷 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至民国十七年戊辰(1928)
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 先生一岁
清宣统三年辛亥(1911) 先生十六岁
民国五年丙辰(1916) 先生二十一岁
民国六年丁巳(1917) 先生二十二岁
民国七年戊午(1918) 先生二十三岁
民国八年己未(1919) 先生二十四岁
民国九年庚申(1920) 先生二十五岁
民国十年辛酉(1921) 先生二十六岁
民国十一年壬戌(1922) 先生二十七岁
民国十二年癸亥(1923) 先生二十八岁
民国十三年甲子(1924) 先生二十九岁
民国十四年乙丑(1925) 先生三十岁
民国十五年丙寅(1926) 先生三十一岁
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 先生三十二岁
民国十七年戊辰(1928) 先生三十三岁
中卷 民国十八年己巳(1929)至民国三十七年戊子(1948)
民国十八年己巳(1929) 先生三十四岁
民国十九年庚午(1930) 先生三十五岁
民国二十年辛未(1931) 先生三十六岁
民国二十一年壬申(1932) 先生三十七岁
民国二十二年癸酉(1933) 先生三十八岁
民国二十三年甲戌(1934) 先生三十九岁
民国二十四年乙亥(1935) 先生四十岁
民国二十五年丙子(1936) 先生四十一岁
民国二十六年丁丑(1937) 先生四十二岁
民国二十七年戊寅(1938) 先生四十三岁
民国二十八年己卯(1939) 先生四十四岁
民国二十九年庚辰(1940) 先生四十五岁
民国三十年辛巳(1941) 先生四十六岁
民国三十一年壬午(1942) 先生四十七岁
民国三十二年癸未(1943) 先生四十八岁
民国三十三年甲申(1944) 先生四十九岁
民国三十四年乙酉(1945) 先生五十岁
民国三十五年丙戌(1946) 先生五十一岁
民国三十六年丁亥(1947) 先生五十二岁
民国三十七年戊子(1948) 先生五十三岁
下卷 己丑(1949)至丙午(1966)
己丑(1949) 先生五十四岁
庚寅(1950) 先生五十五岁
辛卯(1951) 先生五十六岁
壬辰(1952) 先生五十七岁
癸巳(1953) 先生五十八岁
甲午(1954) 先生五十九岁
乙未(1955) 先生六十岁
丙申(1956) 先生六十一岁
丁酉(1957) 先生六十二岁
戊戌(1958) 先生六十三岁
己亥(1959) 先生六十四岁
庚子(1960) 先生六十五岁
辛丑(1961) 先生六十六岁
壬寅(1962) 先生六十七岁
癸卯(1963) 先生六十八岁
甲辰(1964) 先生六十九岁
乙巳(1965) 先生七十岁
丙午(1966) 先生七十一岁
附录一 刘盼遂先生著述编年
附录二 哀挽追念诗文录
跋
刘盼遂先生在居之安书房(20世纪60年代在北师大任教时)
序刘盼遂先生毕生从事文字音韵之学,尤服膺于段玉裁及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考校集外佚文之余,又汲汲为段、王撰写年谱。二谱体例迥殊,其中《王石渠先生年谱》多考证之语,亦多感慨之词。今以《刘盼遂年谱》对照王谱,遥想二公生平志业,可资比较者,亦犹刘孝标比迹冯敬通,有三同四异焉。
王从戴震受经,尽得其传,又长期追随朱筠,结忘年之契;刘则负笈清华,涵泳深弋,遍礼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导师。游于上庠,亲炙名家,此一同也。
王尝入幕赴皖,旋即还都,自道不胜外任,愿供京职;刘则一生践履未至江南,在北平沦陷后仍坚拒南下。疏越人事,不好游历,此二同也。
王以著述自娱,凡所著述,约近百种;刘亦醉心著述,仅校笺批注,即有十七种。志向早立,遍校群籍,此三同也。
刘盼遂先生题赠《段玉裁先生年谱》
三同之外,复有四异。王谨慎持重,不尚游谈,刘则谈机锋利,亦庄亦谐,且善吹箫,技惊四座,此一异也。
王生逢右文之世,一生未罹劫难,刘则迭经清帝逊位、军阀混战、日寇侵华、“文化大革命”,屡陷窘境,颠沛失所,此二异也。
王获终寿考,颐养天年,刘则劫后不复,惨遭毒手,生命定格在“文化大革命”之初,此三异也。
王精力所萃,以《广雅疏证》名世,刘则忧填沟壑,虽有壮猷,却赍恨失盼,美志不遂,此四异也。
王念孙逝世八十年后,方有刘盼遂为其裒辑佚文,撰写年谱,阐幽抉微,剔垢磨光。刘盼遂逝世才五十年,即有马千里、刘小堽二位先生为其汇编著述,搜罗佚篇,著述集既成,年谱亦脱稿。其间异同,抑又何辨焉?
犹有可述者,刘先生为王念孙撰谱之时,虽有王静安之死,隐寓世纷,然运化方兴,斯文不坠;而千里兄为刘先生撰谱之时,东欧战局未定,神州大疫方殷。千里兄居家隔离三十余日,手不停披,孜孜不倦,成就此谱,必可告慰刘先生于九泉之下。
序末复系一铭,以重悼斯旨:立雪清华,人师环立。讲席燕园,去来缘契。众中独箫,如诉如泣。宗仰郑许,其功未济。段王五种,平生所系。方之石渠,三同四异。楼名百鹤,鹤飞楼弃。所称居安,终遭凶逆。冠盖满京,此宅长寂。挚友千里,感于意气。数阅寒暑,成谱匪易。正道行空,何虹不霁。
是为序。
王京州于广州暨南
《论衡校释》(附刘盼遂集解)
辑谱说明一、本谱以编者十余年前所撰《刘盼遂先生年谱简编》一文为基石,订正讹谬,增补新见材料而成。
二、全谱以公历为时轴,而所涉文献多有用夏历者,遇此情况,皆换算为公历。
三、关于清华学校研究院之创建、发展与终结,当今学者多有研究,且颇为详备,本谱只叙述与先生密切相关之内容。
四、涉及先生主要学术著作时,只作内容概述,因笔者参与整理之《刘盼遂著述集》皆已收录,读者欲作专业研究,自可查阅该集。
五、可系年之诗词、书信、题跋,以及一二《著述集》失收之佚文,若与先生经历、思想密切相关,则尽量收录全文。
《刘盼遂著述集》
六、学人日记、新闻报道及回忆录等若与先生较有关联,则适当节引原文。
七、编者对相关事项之分析考察,皆以按语形式出现,且仅代表个人观点。
八、谱中所涉人物众多,一一作简介则稍显烦冗,且先生师长、友朋、同事、弟子多著名学者,为当今学人所知,不须于此耗费笔墨。只以注释形式,介绍与先生有交往或关联而当今学人未必熟悉者。
九、先生早年好古文奇字,其文章中有大量刻意使用的异体字、避讳字等。本谱征引时,尊重其用字习惯,除将一般繁体字改为简化字外,异体字、避讳字等尽量保留。
十、谱中征引出版物原文时,必照直而录,适当节引,不改词形文法。遇明显错字则径改,不出注;遇脱漏之处,考其文意,尽量以“〔 〕”随文补出。
十一、征引出版物原文时,尽量注明其题名、出版时间、卷期(版次)等必要信息。谱后不设“参考文献”,因所参考之文献已于正文内标清也,不须重赘。
十二、所引文献资料原文中漫漶不清、无法辨别之字,暂以“□”代替。
《经韵楼文集补编》
跋余搜集整理息县刘盼遂先生著述,至今十五年矣。其缘起,当自拜读聂石樵先生辑校之《刘盼遂文集》时。后朱玉麒先生《春山秋恨有谁知》一文出,发人深省,余心有所触,而欲知刘先生详细生平,乃刻意检索,草成《刘盼遂先生年谱简编》一文。
本愿非为示人,但供己身读书对照耳。或以为有益于青年学人,公之于众,聂石樵先生、童庆炳先生、小堽先生因而知之。实《简编》一文,粗疏过甚,亟待订正,此余深知也。故暇时四处搜讨,广求材料,随见随补,然本职甚忙,未能毕力于此,亦无可奈何也。
童先生生前尝语余曰:汝当竭尽所能,广辑刘先生佚文,助小堽先生一臂之力,如能编成全集最宜。又言将撰《刘盼遂传》一书。聂先生欲增补《刘盼遂文集》时,童先生、小堽先生嘱余寄送材料,以备遴选。后《刘盼遂文集》增订一事,历数年而未成,而童、聂二先生先后归道山,终未见刘先生著述重出。呜呼!余每忆及此,皆哀恸不已。
《刘盼遂文集》
又数年,小堽先生、那荣利先生及余商定编辑整理《刘盼遂著述集》一事,请许嘉璐、冯天瑜二位先生任顾问,请朱小健、周笃文二位先生主持,王京州先生、王师魁伟、王志勇先生、宫瑞龙先生等十余人整理点校,历四年乃成。未敢言“全集”,盖沧海遗珠,刘先生文章之未寻得者不在少数,况其生前所编方志、讲义尚未列入也。
小堽先生与余,本欲以此年谱为附录,置诸《著述集》之末。孰料集腋成裘,新见材料层出不穷,不时扩充,已逾二十万字。同仁言,当以单行本行世为宜,以便当世学人了解刘先生生平。故为拈出,厘为三卷:上卷大致为先生少年至青年问学阶段;中卷为先生任教于民国各大上庠时期;下卷为新中国成立后先生之经历。如此划分,不过个人管见,未必妥帖。
《中国历代散文选》
兹谱编纂过程中,多赖前辈与友人助力,周笃文、冯天瑜、李修生、朱小健、汪少华、虞万里、张帆、朱玉麒、那荣利、苗怀明、刘强、踪训国、张宝山、张宝平、张郑芳、吴晓枫、赵林涛、荣宏君、武黎嵩、王京州、朱昌元、蔡渊迪、宋健、王志勇、宫瑞龙、汪煜、毕红刚、章增安、王春翔、李丽、冯莹、王维、吕志学、盖新亮、王晓庆、常策、邹逸轩、李思怡、石勖言、元伟、范高强、赵晓云、赵成杰、高山、王心童、王保成、杨天亮、王鹏、胡大勇、张柱、杨峰、肖彤、刘帅、刘必、刘义、万晓磊、宋银羽、向辉、杨健、肖亚男、易骅、孙全义、徐明华、张彦林、马向阳、张玉亮、南江涛、张颖、李璜、蔡瑛、熊伟、毕义星、郑凌峰、刘长文、刘立金、刘立轩、刘升华、王乐祥、大风、董杰、张越等先生皆曾给予支持,尤其是冯天瑜先生、荣宏君先生、肖亚男女士和宋健先生,多次提供资料。深情厚谊,不能忘怀。
壬寅之春,大疫又起。余突遭隔离,仓促之间,未携片纸。唯此稿存于随身手机之内。因祸得福,竟得一月空闲,闭门不出,随时校改。数月后得许华伟先生、马达先生、刘晨芳女士首肯,定在盼遂先生梓乡书社出版,又蒙老友暨大王京州教授赐序,前辈学者北师大李修生教授多番教诲指点,甚为感激。
《文字音韵学论丛》
刘盼遂先生卒于“文化革命”之初,其藏书被抄,家中其他文献资料亦荡然无存,故搜集原始资料,至为艰难。小堽先生夫妇告,立三先生夫妇生前尝言先生轶事多则,如与鲁迅之交往等,以而今无从查证,暂付阙如。
余服膺刘先生为人学术,而自身学识浅薄,能力不足。兹谱虽成,定有错讹,敬请学人指正。征引当代学人著述,无法一一联络,尚祈原宥。若蒙赐示刘先生佚文,以作补订,更当报答。
之远
癸卯夏于辽海訄堂
《论衡集解》
兹谱交稿后,责任编辑丁晓花女士不辞劳苦,摘谬指疵;赵建新先生提出数十条修改意见,理当拜谢。
癸卯冬之远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