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诛杀杨国忠为由,发起了对唐王朝的反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一场大浩劫,唐朝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丢失了洛阳和长安,唐玄宗被迫带着王公大臣及后妃、皇子逃往蜀地。
然而,当唐玄宗刚走到陕西兴平马嵬驿的时候,太子李亨、将领陈玄礼就发动了兵变,他们杀掉了引发安史之乱的杨国忠,还胁迫唐玄宗杀掉了杨贵妃。
杨国忠当时是唐朝的宰相,也是杨贵妃的堂兄,此人原本混迹于底层,却因为杨贵妃的得宠而步步高升,在设计杀掉李林甫之后,最终做到了宰相的位置。
安史之乱之所以爆发,一方面是因为安禄山早有谋反之心,另一方面又是因为他遭受杨国忠的排挤而进行的反抗。
轧荦山
李林甫去世后,唐玄宗最宠信的两个大臣就是杨国忠和安禄山,但安禄山非常看不起杨国忠,因为杨国忠人品实在太差。从而引发了杨国忠的不满。杨国忠为了打压安禄山,多次进谗言说安禄山要造反,还处处排挤和牵制安禄山,把安禄山搞得很不舒服,安禄山因此对其恨之入骨。到天宝十四载(755年)的时候,杨国忠与安禄山的矛盾到达顶峰,安禄山为了自保,只能发动叛乱。
然而,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杨国忠却没有受到处罚,依然受到唐玄宗的重用,这就让将士们感到十分不满了。
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在攻克潼关之后,直逼京城长安,唐玄宗惊恐万分,便带着杨贵妃及文武大臣、宗室成员逃往蜀地。当唐玄宗抵达马嵬坡的时候,将士们已经十分疲累了,而且饥肠辘辘,不满情绪就此达到顶点。“丙申,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因东宫宦者李辅国以告太子,太子未决。会吐蕃使者二十余人遮国忠马,诉以无食,国忠未及对,军士呼曰:‘国忠与胡虏谋反!’或射之,中鞍。国忠走至西门内,军士追杀之,屠割支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并杀其子户部侍郎暄及韩国、秦国夫人。御史大夫魏方进曰:‘汝曹何敢害宰相!’众又杀之。韦见素闻乱而出,为乱兵所,脑血流地。众曰:‘勿伤韦相公。’救之,得免。军士围驿,上闻喧哗,问外何事,左右以国忠反对。上杖屡出驿门,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上使高力士问之,玄礼对曰:‘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上曰:‘朕当自处之。’入门,倚杖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录韦谔前言曰:‘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因叩头流血。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舆尸置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玄礼等乃免胄释申,顿首请罪,上慰劳之,令晓谕军士。玄礼等皆呼万岁,再拜而出,于是始整部伍为行计。谔,见素之子也。国忠妻裴柔与其幼子及虢国夫人、夫人子裴徽皆走,至陈仓,县令薛景仙帅吏士追捕,诛之。”
高力士站在唐玄宗的角度考虑问题,说的话很中肯,因为那时候将士们已经杀红眼了,如果唐玄宗不杀掉杨贵妃的话,那唐玄宗能否保全,就不好说了。
但是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高力士说杨贵妃没有罪,果真如此吗?
事实并非如此,将士们之所以一定要唐玄宗杀掉杨贵妃,可不仅仅是因为她是杨国忠的妹妹,还是因为她是造成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之一。
杨贵妃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就要从杨贵妃与安禄山的过往说起了。最开始的时候,安禄山靠巴结李林甫和唐玄宗,成为代理平卢节度使,后来他发现杨贵妃很很受宠爱,便在入京的时候认杨贵妃为养母,“三载,代裴宽为范阳节度,河北采访、平卢军等使如故。采访使张利贞常受其赂;数载之后,黜陟使席建侯又言其公直无私;裴宽受代,及李林甫顺旨,并言其美。数公皆信臣,玄宗意益坚不摇矣。后请为贵妃养儿,入对皆先拜太真。玄宗怪而问之,对曰:‘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后父。’玄宗大悦,遂命杨銛已下并约为兄弟姊妹。”他比杨贵妃还要大十几岁。
在成为杨贵妃的养子之后,安禄山就越发受到唐玄宗的宠爱,尤其他擅长跳胡舞,唐玄宗和杨贵妃经常召他入宫表演。
杨贵妃还多次为安禄山说好话,安禄山也一路升迁,最后竟然一人兼任了三镇节度使,是当时实力最为雄厚的节度使之一。
安禄山与杨贵妃的关系有多好?天宝十载(751年)正月初一是安禄山的生日,杨贵妃不知怎么突发兴致,竟然提出要为安禄山举行洗三仪式。所谓洗三,就是母亲在新生儿出生第三天,为其举行的洗澡仪式,是一种祈福的做法。《安禄山事迹》记载:“后三日,召禄山入内,贵妃以绣绷子绷禄山,令内人以彩舆舁之,欢呼动地。玄宗使人问之,报云:‘贵妃与禄山作三日洗儿,洗了又绷禄山,是以欢笑。’玄宗就观之,大悦,因加赏赐贵妃洗儿金银钱物,极乐而罢。自是,宫中皆呼禄山为禄儿,不禁其出入。”司马光《资治通鉴》也有记载:“甲辰,禄山生日,上及贵妃赐衣服、宝器、酒馔甚厚。后三日,召禄山入禁中,贵妃以锦绣为大襁褓,裹禄山,使宫人以彩舆舁之。上闻后宫欢笑,问其故,左右以贵妃三日洗禄儿对。上自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复厚赐禄山,尽欢而罢。”
杨贵妃为安禄山洗三其实并不符合传统,因为安禄山不是新生儿,而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这事简直太荒唐。但是,为了不让杨贵妃扫兴,唐玄宗竟然同意了。
轧荦山
为了回报杨贵妃,安禄山对她极尽谄媚,送给她的金银财宝堆积如山,两人已经成为了攻守兼备的政治同盟了。
如果不是杨贵妃,安禄山恐怕早就在和杨国忠的斗争中败下阵来了,事实上他不但没有,而且越混越好,他还在杨贵妃的帮助下获得了边境马匹的交易权,这为他日后造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了,杨贵妃其实也不知道安禄山要造反,说到底她是被安禄山利用了,但很难说她一点责任也没有,因为她违反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后妃不得与外臣交往,不得参与政治。
尽管杨贵妃与安禄山的交往是唐玄宗允许的,但她但凡有点政治觉悟就知道不应该这么做,也不应该利用自己受宠,向唐玄宗提出太多过分的要求。也就是说,杨贵妃虽然是无心之失造成了安史之乱,但她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基于这一事实,导致陈玄礼在发动兵变的时候,极力要求唐玄宗杀死杨贵妃,那唐玄宗是如何抉择的呢?
当时,高力士向唐玄宗陈述了杀掉杨贵妃的必要性,但唐玄宗内心是纠结的,正如他当时对高力士说的一句话:“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杨国忠当然没谋反,唐玄宗的言外之意是,杨贵妃没有参与杨国忠对安禄山的谋害,所以她不应该死。
杨贵妃
可不是吗,杨贵妃作为唐玄宗的最爱,两人在一起已经十八年了,经历了无数欢乐时光,感情非常深厚,他实在舍不得杀掉杨贵妃。本着这一想法,唐玄宗想保全杨贵妃,但他最终还是杀掉了杨贵妃,有两个人起到了关键作用,让他意识到想要自保,只能杀掉杨贵妃。
第一个关键人物是陈玄礼,这个人其实很特殊,因为他一直都是唐玄宗的心腹,这样一个人为何要发动兵变呢?
其实,陈玄礼对唐玄宗是忠心的,他发动兵变,也是为了唐玄宗好,因为唐玄宗之前一番乱指挥下来,引发了安史之乱不说,还冤杀了大将高仙芝、封常清,致使大好局面顿时扭转。可以说,当时唐玄宗的支持率,已经跌到冰点了,将士们对他十分不满,不认为他能够收拾残局。
陈玄礼发动兵变的目的是通过诛杀杨国忠和杨贵妃,来极力挽回唐玄宗的形象,让将士们重新效忠唐玄宗。陈玄礼的良苦用心,虽然无法向唐玄宗明说,但他的做法却表现出了对唐玄宗的尊重,唐玄宗也感受到了。
比如说,陈玄礼发动兵变包围了驿站之后,并没有直接冲进去杀掉杨贵妃,而是毕恭毕敬地请求唐玄宗杀掉杨贵妃。还有,陈玄礼只说杨国忠谋反,将所有罪责归咎到杨国忠头上,只字不提唐玄宗的责任,这也是对唐玄宗的一种保护。唐玄宗还是信任陈玄礼的,但他知道陈玄礼要给将士们一个交代,他就不得不慎重考虑是否杀掉杨贵妃了。
第二个关键人物是高力士,他虽然只是个宦官,却很早就跟随唐玄宗,与唐玄宗一起参加了多次政变,是拥护唐玄宗上位以及维护唐玄宗帝位稳固的关键人物之一,而且绝对忠心于唐玄宗。
李隆基
高力士意识到将士们对唐玄宗的怨气很大,便站出来劝说唐玄宗杀掉杨贵妃以自保,唐玄宗可以不听别人的话,但他的话,唐玄宗就不得不慎重考虑了。
因为陈玄礼和高力士都主张杀掉杨贵妃,唐玄宗最终动摇了,他决定用杨贵妃的性命来换取自己的性命以及确保自己皇位稳固。于是,唐玄宗便无情地下达了命令,让高力士在佛堂勒死杨贵妃,然后将杨贵妃的尸体送到门外给将士们看。
试想,如果唐玄宗不杀掉杨贵妃,会出现什么后果呢?最大的可能是,陈玄礼无法再约束将士们了,将士们会愤怒地冲入驿站,杀掉杨贵妃,然后拥立太子李亨继位,唐玄宗要么被杀,要么升级为太上皇。如果这样的话,杨贵妃还是难逃一死,唐玄宗即便不丢掉性命,也将失去皇位。
这里说到李亨,他也是个非常关键的人物,他作为杨国忠的迫害对象,长期以一个悲情角色存在,受到了满朝文武的广泛同情。并且,李亨在安史之乱后,一些表现展示出了自己的才能,逐渐受到了将士们的拥护,有他参与兵变,将士们的底气更足,对唐玄宗的威胁也更大。如果唐玄宗不杀掉杨贵妃,将士们推李亨上位的可能性非常大,这是唐玄宗不想看到,也难以接受的一个事实。
而唐玄宗杀掉杨贵妃,失去的只是一个女人而已,却满足了将士们的愿望,将士们由此失去了继续兵变的理由,他自然就安全了。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唐玄宗杀掉杨贵妃之后,陈玄礼感到非常满意,第一个跪下来向唐玄宗叩头谢罪,以此来表达忠心,而将士们也纷纷下拜,唐玄宗则安抚将士们,兵变就此平息:“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舆尸寘驿庭,召玄礼等入视之。玄礼等乃免胄释甲,顿首请罪。上慰劳之,令晓谕军士。”
不仅如此,唐玄宗在杀掉杨贵妃之后,导致陈玄礼及将士们重新拥护唐玄宗,太子李亨也失去了提前继位的机会,还被迫与唐玄宗分道扬镳。至于说后来李亨在灵武继位,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之事,那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毕竟那时候李亨已经掌握了兵权,也容不得唐玄宗不答应了。
总之,在杀掉杨贵妃之后,唐玄宗成功化解了一场大的危机,大唐王朝的最高决策机构也得以延续下来。
当然了,从唐玄宗杀掉杨贵妃这件事也可以看出他不是个爱美人不爱江山之人,他是懂得取舍的,他在关键时刻是可以抛弃任何人的。
马嵬驿之变是一种纠错行为。是一种断尾求生行为。唐玄宗虽然逃过一劫,但是也是自损八百,再也没有威信了,历史的责任落在了肃宗身上了!
李林甫是自己病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