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之战的走势和德苏、抗日之战几乎一致,结局也不会例外

历史快递客 2024-04-08 15:40:56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之中,俄乌之间的战争已经打了两年多了,两个体量、力量均不在一个档次上的国家,仗能打这么久,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不过,透过双方给人表面上的模糊印象,细致分析一下,其实,这样的走势也在情理之中。

记得俄乌爆发之前,美丽国警告大俄即将对小乌采取全面军事行动时,大多数国人包括我在内,都认为老美是个大嘴巴,唯恐天下不乱,大俄最多采取局部行动,揍一下小乌就会收手,怎么可能发动灭国之战呢?直到俄乌已经开打了,我仍然认为这是局部的惩罚性打击。

直到有关战争的报道全面传开之后,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弱智,也感叹于老普的胆子是多肥。不过从双方的纸面军事数据来看,小乌根本无法抵挡住老普的铁拳:受前几任总统和国内经济的影响,小乌的军事实力基本聊胜于无。

而大俄号称第二军事强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核火库,飞机、坦克、大炮、导弹、舰艇等精端武器门类齐全,而且性能足以同老美家的装备一较高低,军队更是历经车臣、南奥赛梯、叙利亚等战火考验,可谓身经百战。打个小乌还不擒来。

一开始的局势确实如预料般的那样,俄军陆海空齐进,迅速占领小乌大片领土,先锋的装甲铁流也直捣基辅,更令人叫绝的是:大俄的王牌伞兵部队竟然突袭并控制了基辅的机场,好一招直捣黄龙,绝对精彩漂亮。

可剧情在这里发生了转变,首先是小司机以“君王思社稷”的悲壮心态,拒绝了英美等盟国转移到安全地方的建议,坚持留在首都指挥作战,极大的稳定了军心;其次是驻守基辅的一支国民警卫旅携带重装备竟然围歼了机场的大俄伞兵,其战斗力与之前在克里米亚事变时的反差表现,惊诧世人!

挡住了大俄的第一波攻势之后,小乌赢得了尊重,也让他的盟友们看到了希望,所以外援接踵而来,大家怀着不同的目的(有的是仇恨大俄、有的是害怕大俄),纷纷送来了巨额金援和精端武器,小乌也开始总动员,军事实力迅速膨胀,俄乌双方陷入了僵局。

随着双方战斗的持续,有着持续外援的小乌战力不减反增,而大俄在开局三板斧之后,由于国力有限、后续乏力,兵员、武器均出现了重大困难,战力已经直线下降,竟然沦落到要靠花钱雇佣私人军事集团助战的地步。23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小乌陆续收到各类远程精确打击武器,大俄更是遭受了沉重的打击、损失巨大。

目前表面上看,大俄还是进攻的一方,似乎还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大俄已经是强弩之末,是为了面子和下台阶在硬撑着了,如果不是忌惮他的核武库,战火恐怕早已烧到大俄国内了。而小乌虽然在战线上处于守势,实际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如今频频对大俄境内进行特种作战、无人机袭击等等。

如果战争继续拖延下去,大俄的失败似乎不可避免,唯一的未知就是他以何种名义、何种状态结束战争。这不禁让人想到二战时期的德苏、中日之战。

这两场战争开局之时,侵略方均是兵精将勇、马壮器利,而被侵略方则是军事力量薄弱;开战之时,侵略方均是势若破竹,大有一把拿下的气势,德军在几个月内消灭了几百万苏军,日军更是叫嚣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并在一年内占领了大半个中国。

开战之后,自卫方在强力领导和民族独立的鼓舞下,奋起抵抗,而侵略方后继乏力,进攻势头锐减。看到希望的国际社会开始大规模支援自卫方的反侵略战争,自卫方的军事实力开始上升。交战双方开始陷入对峙的僵持状态。

由于达不到开战的目的,侵略方无台阶可下,死撑着继续战争。而随着战争的拖延,双方的实力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最后,自卫方发动大反攻,将侵略军彻底消灭,甚至打到侵略者的老巢,逼迫罪魁祸首自杀。

说起来很多,其实老人家早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初就有过十分精准的预判:“持久战”,关键是弱势一方要能在早期扛住进攻方的第一波攻击,让国际援助力量感觉到“孺子可教”,正所谓“欲人救者,先自救”!

0 阅读:4

历史快递客

简介:专注军事、历史类写作,历史需要思辨,分享是种快乐